黑丸子

黑丸子

HEI WAN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七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8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肝經 20%
胃經 18%
腎經 13%
脾經 10%
心經 7%
大腸經 5%
膀胱經 3%
肺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黑丸子」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逆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乾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起到緩解的作用。

二、配合其他藥物:黑丸子方劑中,往往包含其他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等功效的藥物。乾薑的溫性可以協調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更好地發揮整體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黑丸子方劑中加入百草霜,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百草霜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黑丸子方劑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等,百草霜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材,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2. 外用藥物: 黑丸子方劑通常用於外敷,百草霜的粉末狀形態方便製成外用藥物。其粉末狀的特性易於與其他藥材混合,方便製成藥膏或散劑,塗抹患處,達到治療效果。

黑丸子方劑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止瀉: 烏梅味酸澀,性收斂,能收斂腸道,止瀉止痢。黑丸子多用於治療脾虛泄瀉、久痢不止等症,烏梅的收斂作用能有效緩解腹瀉症狀。
  2. 生津止渴: 烏梅具有生津止渴之功效,能緩解因脾胃虛弱所致的口渴、乏力等症狀。黑丸子方劑中常配伍健脾益氣藥物,加入烏梅可增強其生津止渴作用,改善患者整體狀態。

總而言之,烏梅在黑丸子方劑中起到收斂止瀉、生津止渴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治療脾胃虛弱、泄瀉等症狀。

黑丸子方劑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涼血止血:側柏葉性涼,味苦,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黑丸子方劑常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吐血等。側柏葉的涼血止血作用可以緩解出血癥狀,並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2. 清熱解毒:側柏葉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黑丸子方劑中也包含一些清熱解毒的藥材,與側柏葉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黑丸子」方劑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收斂: 血餘炭為動物血炭化後的產物,具有收斂止血、消炎止痛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凝固,收斂止血,可用於治療出血不止、創傷出血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血餘炭亦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

因此,在「黑丸子」方劑中加入血餘炭,可發揮止血收斂、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黑丸子方劑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桂枝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功效。黑丸子方劑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腹痛等症狀,桂枝可溫通血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2. 調和營衛,扶正祛邪:桂枝還具有調和營衛、扶正祛邪的作用。黑丸子方劑中常配合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等,共同調理氣血,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機體抵抗力,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黑丸子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解毒消腫:白芷味辛溫,性微寒,入肺、胃經。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生肌的功效。黑丸子方劑常用於治療瘡瘍腫毒,白芷可協助清熱解毒,消散瘀腫,促進傷口癒合。
  2. 通鼻竅:白芷還具有通鼻竅、止涕的功效。黑丸子方劑中若有因外感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症狀,白芷可協助疏風散寒,通利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症狀。

因此,黑丸子方劑中加入白芷,可發揮其解毒消腫、通鼻竅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黑丸子」傳統功效主治與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黑丸子主要用於治療「久年痔漏下血」,即長期不癒的痔瘡出血或瘻管滲血。此方以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為主,兼能活血散瘀、溫經止痛,適用於痔瘡日久、氣血瘀滯伴隨出血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收斂止血、生肌斂瘡

    • 白蘞、白及:兩者均具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之效,常用於瘡瘍潰瘍或外傷出血,尤其白及膠質能覆蓋創面,促進癒合。
    • 百草霜:為燃燒草木後附於鍋底的炭灰,性溫而澀,能止血化瘀,適用於消化道出血或痔瘡下血。
  2. 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 南星、川烏:辛溫有毒,能散風痰、逐寒濕、通絡止痛。南星燥濕消腫,川烏溫經散寒,合用可改善局部氣血瘀滯導致的腫痛。
    • 芍藥、土當歸:芍藥(此處未分赤白,古方多指赤芍)活血散瘀,土當歸(或為當歸之地方用藥)活血補血,二者調和血行,兼顧化瘀與養血。
    • 骨碎補、牛膝:骨碎補補腎強骨、活血續傷;牛膝引藥下行,兼活血通經,對痔瘡下血伴隨腰膝痠弱者尤宜。
  3. 利濕清熱、解毒散結

    • 赤小豆:利水消腫、解毒排膿,能緩解痔瘡濕熱瘀滯。
  4. 劑型與輔料

    • 醋糊為丸:醋味酸收,能增強止血散瘀之效,丸劑緩釋,適用於慢性病症。
    • 煨蔥酒或茶送服:酒行藥勢,茶清熱,煨蔥溫通,可視病患寒熱體質調整。

配伍特點與整體作用

此方以「止血不滯瘀、活血不傷正」為原則:

  • 炭類藥(百草霜)與活血藥(當歸、牛膝)並用,既能止血,又能防止血止留瘀。
  • 辛溫藥(川烏、南星)與酸收藥(白及、白蘞)結合,溫通經絡的同時斂瘡生肌。
  • 下行引經藥(牛膝、赤小豆),引藥力趨向肛門病所。

適用於痔瘡日久、氣血失和、寒熱夾雜之證,尤其偏重於虛寒瘀滯型出血(血色淡暗、纏綿不癒),若屬熱毒熾盛(鮮紅出血、腫痛劇烈)則需加減。

傳統服藥法


白蘞1斤(焙),白及4兩(焙),南星6兩(焙),芍藥10兩(焙),土當歸4兩(焙),骨碎補8兩(焙),川烏3兩(焙),牛膝6兩(焙),百草霜10兩,赤小豆1斤。除星、芍、歸、補、膝、豆用土產者,草霜釜上取,共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30丸,用煨蔥酒或茶任下。
孕婦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坐骨神經痛胰臟炎排尿困難子宮崩漏尿道炎胃潰瘍五十肩胃及十二指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前列腺增生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黑丸子,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合歡霜5錢,沉香1錢,木香2錢,黃連4錢,熊膽3錢。 主治:積氣蟲癖及心腹痛。

黑丸子,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莪朮5錢,合歡4錢,木香2錢,黃連3錢,熊膽3錢(或減半)。 主治:積氣蟲癖及心腹痛。

黑丸子, 出處:《得效》卷七。 組成:乾薑1兩,百草霜1兩,木饅頭2兩,烏梅5分,敗棕5分,柏葉5分,油發5分(各燒灰存性,再入後藥),桂心3錢,白芷5錢。 主治:久年痔漏下血。

黑丸子, 出處:《濟生》卷四。 組成:烏梅肉7個,百草霜3分,杏仁(去皮尖,别研)3-7枚,巴豆(去殼并油)2枚,半夏(湯泡7次)9枚,縮砂仁3-7枚。 主治:中脘有宿食,吞酸惡心,口吐清水,噫宿腐氣,或心腹疼痛,及中虛積聚飧泄,赤白痢下;脾胃怯弱,飲食過傷,留滯不化,遂成下痢。

黑丸子,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四引《靈苑方》。 組成: 黑丸子(《普濟方》卷三九四引《靈苑方》。)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四引《靈苑方》。組成:山茵陳半兩,蜀升麻半兩,常山半兩,芒消半分,麻黃(去節根)1兩,官桂(去粗皮)1分,附子1個(燒黑留心)。主治:退熱,定吐逆兼除食傷。 。 主治:退熱,定吐逆兼除食傷。

黑丸子, 出處:《理傷續斷方》。 組成:白蘞1斤(焙),白及4兩(焙),南星6兩(焙),芍藥10兩(焙),土當歸4兩(焙),骨碎補8兩(焙),川烏3兩(焙),牛膝6兩(焙),百草霜10兩,赤小豆1斤。 主治:打撲傷損,驢馬跌墜,骨斷筋碎,百節疼痛,瘀血不散,浮腫結毒,一切風疾,四肢疼痹,筋痿力乏,渾身倦怠,手足緩弱,行步不前,婦人諸般血風勞損。外感風寒,肢體作痛,流註膝風。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