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楮皮湯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消腫、解毒排膿之效。楮皮湯以利水消腫為主要功效,赤小豆的加入可增強其利水效果,促進水液代謝,達到消腫的作用。
- 清熱解毒: 赤小豆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與楮皮等藥材相輔相成,清熱解毒,緩解因濕熱所致的各種症狀。
總之,楮皮湯中加入赤小豆,有助於增強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楮皮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赤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助於排除水濕。而楮皮湯本身以利水消腫為主,赤茯苓的加入可增強利水作用,更有效地達到消除水腫的目的。
- 健脾和胃:赤茯苓還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能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由於水濕停滯易損傷脾胃,赤茯苓的加入可保護脾胃,避免利水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使治療更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楮皮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水氣,腫滿不消」,意指小兒因水濕停滯導致的水腫脹滿,症狀可能包含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甚或腹脹喘息。古代醫家認為此類水氣病多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水液代謝受阻而溢於肌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行氣利水為主
- 楮白皮、桑根白皮:二者均具利水消腫之效。《名醫別錄》載楮白皮「主逐水」,桑白皮「去肺中水氣」,合用可宣通肺氣、通調水道,以消肌表之水腫。
- 澤漆莖葉:辛散苦降,專攻逐水,《本經》謂其「主皮膚熱,大腹水氣」,助楮、桑皮加強利水之力。
- 赤茯苓、防己:赤茯苓偏行血分以滲濕,防己「利九竅」而走泄,協同導水濕從小便出。
健脾燥濕為輔
- 白朮:健脾燥濕,固護中土,使水濕運化有權,避免利水傷正。
- 大豆:炒用健脾,兼能利水,《食療本草》載其「消腫除脹」,佐白朮以培土制水。
清熱散結為佐
- 射干:苦寒降火,《本草綱目》稱其「降實火,利大腸」,在此方中或防肺熱上逆致喘,兼破水氣凝聚之結滯。
配伍特點
全方以「宣肺健脾、通利三焦」為核心,肺氣宣則水道通,脾健則濕不內聚,佐以清熱防鬱火,體現「開鬼門,潔淨府」之古法。酒煎服之,取其溫通血脉、助藥勢周行全身,增強利水消腫之效。
適用機轉推論
此方可能透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調節肺氣肅降,改善通調水道功能(桑白皮、射干)。
- 促進腎與膀胱氣化,加速水液代謝(赤茯苓、防己、澤漆)。
- 強化脾胃運化,阻斷水濕生成之源(白朮、大豆)。
適合小兒體質嬌嫩,不耐峻下逐水者,以平和之劑緩緩收功。
傳統服藥法
楮白皮(炙,銼),桑根白皮(銼),防己(銼)1兩半,澤漆莖葉(炙,銼)半兩,射乾1兩,白朮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大豆(炒)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用水2盞,酒1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日3夜1。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楮皮湯,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楮樹白皮(銼)1合,赤小豆1合,赤茯苓1兩(銼)。 主治:小兒水氣,腫滿不消。
楮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組成:楮白皮(炙,銼)1兩半,桑根白皮(銼)1兩半,防己(銼)1兩半,澤漆莖葉(炙,銼)半兩,射乾1兩,白朮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大豆(炒)半兩。 主治:石水。四肢細瘦,腹獨腫大,狀如懷娠,心中妨滿,食即氣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