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蜀葵散

黃蜀葵散

HUANG SHU KU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極寒 (0.0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脾經 25%
腎經 25%
小腸經 25%
心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蜀葵散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黃蜀葵散以清熱解毒、利濕止痛為主,加入赤小豆可增強其利水消腫之力,有助於排出體內積液,緩解水腫,配合藥物功效,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2. 健脾和胃: 赤小豆亦有健脾和胃之效,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脾胃虛弱。黃蜀葵散中加入赤小豆,可協同其他藥物,補益脾胃,有助於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蜀葵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諸般惡瘡,疼痛不可忍者」,主要用於治療因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的皮膚瘡瘍。其特點為瘡面紅腫焮痛,或潰爛流膿,伴有劇烈疼痛。古代醫家認為,此方通過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斂瘡生肌的作用,緩解瘡瘍的急性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蜀葵(又稱黃葵、秋葵)

    • 性味甘寒,入肺、膀胱經,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排膿。
    • 其黏液質能緩解局部炎症,外用可收斂瘡口,減輕疼痛。
  2. 葵花(即蜀葵花或向日葵花)

    • 性甘涼,具清熱利濕、散結消腫之效。
    • 能協同黃蜀葵增強解毒作用,並促進瘡瘍局部氣血流通。
  3. 赤小豆

    • 性平味甘酸,功能利水消腫、解毒排膿。
    • 外用可吸收瘡毒滲出,減輕瘡面濕爛,與前兩藥共奏消腫止痛之效。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制

  • 清熱解毒:黃蜀葵與葵花均具寒涼之性,能清解熱毒,抑制瘡瘍火熱之勢。
  • 消腫止痛:赤小豆利濕消腫,配合黃蜀葵的黏潤特性,緩解瘡面緊繃疼痛。
  • 外用直達病所:以冷水調敷,利用寒性加強清熱效果;雞羽掃塗使藥粉均匀覆蓋瘡面,頻繁使用維持藥效持續。

此方體現「簡而專」的外治思路,針對熱毒瘡瘍之急症,以局部用藥直接控制症狀,符合中醫「急則治標」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黃蜀、葵花、赤小豆各等分。
止痛。
上為末。
冷水調,用雞羽掃在瘡上,頻頻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黃蜀葵散, 出處:《雞峰》卷七十二。 組成:黃蜀、葵花、赤小豆各等分。 主治:止痛。主治:諸般惡瘡,疼痛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