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濕丸

除濕丸

CHU SH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2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17%
肝經 17%
心經 11%
小腸經 5%
膀胱經 5%
腎經 5%
胃經 5%
心包經 5%
脾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除濕丸」方劑中使用黑牽牛,主要基於其瀉下逐水、利水消腫的功效。黑牽牛為旋花科植物牽牛的種子,性寒,味苦,歸脾、胃、膀胱經。其含有生物鹼等成分,能促進腸道蠕動,排出積滯水濕,並可利尿消腫,對於濕邪困阻、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因此,在「除濕丸」方劑中,黑牽牛有助於驅除體內濕邪,利水消腫,達到除濕的效果。

除濕丸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陽燥濕: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陽燥濕之功效。對於脾腎陽虛,濕氣內阻所致的風寒濕痺、腰膝冷痛、肢體沉重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祛風止癢:補骨脂還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疹、皮炎等濕邪外侵所致的皮膚病,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除濕丸中加入補骨脂,可以起到溫陽燥濕、祛風止癢的作用,進一步增強除濕效果。

除濕丸中加入赤芍,主要是利用其涼血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來達到除濕止痛的效果。

赤芍味苦、性寒,入肝經,能清熱涼血、消瘀止痛。濕邪阻滯經絡,可引起疼痛,而赤芍能清熱涼血,疏通經絡,緩解濕邪引起的疼痛。同時,赤芍還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濕氣排出體外。

因此,在除濕丸中加入赤芍,可以有效地改善濕邪引起的疼痛和腫脹,達到除濕止痛的效果。

除濕丸中添加地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利濕:地龍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利濕、通經活絡、降壓止痙之功效。濕熱蘊結於體內,可導致肢體沉重、關節疼痛等症狀,地龍可清熱利濕,消除濕熱,緩解症狀。
  2. 通絡止痛:地龍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可改善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例如濕痺、關節疼痛等。

因此,除濕丸中添加地龍,可以有效地清熱利濕,通絡止痛,達到治療濕痺、關節疼痛等症狀的目的。

除濕丸方劑中加入白膠香,主要是利用其燥濕化痰的功效。

白膠香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其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消腫止痛的功效。在除濕丸中,白膠香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以有效地祛除體內濕氣,化解痰液,緩解因濕邪阻滯所引起的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狀。 此外,白膠香還能消腫止痛,減輕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和腫脹。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除濕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中濕,足不能舉」,即濕邪侵襲經絡,阻滯氣血運行,導致下肢沉重無力、步履艱難之症。古代醫家認為濕性黏滯,易傷陽氣,困阻脾運,流注下焦則下肢功能失調。本方以「除濕」為名,針對濕邪鬱阻的病理核心,結合逐水、活血、祛風之效,通利關節以恢復下肢運動功能。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逐水瀉濕

    • 甘遂、大戟(炒黑減毒性):峻下逐水,直瀉經絡鬱積之水濕,為方中君藥。炒黑後緩和藥性,專攻濕邪而非傷正。
    • 白麵:與甘遂、大戟配伍,緩和峻烈之性,兼作賦形劑;《本草綱目》載其能「利大腸,消腫痛」。
  2. 活血通絡

    • 赤芍:涼血散瘀,通經止痛,治「濕瘀互結」之絡脈不暢。
    • 乾胭脂(古代多用紅花或紫鉚製成):活血散結,助赤芍化瘀,兼引藥入血分。
  3. 祛風勝濕

    • 威靈仙:辛溫走竄,善祛風濕、通十二經脈,《開寶本草》言其「主諸風,宣通五臟」。
    • 防風:風藥勝濕,輕揚升散,助濕邪從表而解,與逐水藥形成上下分消之勢。

全方配伍特點

  • 攻逐與宣通並行:甘遂、大戟瀉下焦水濕,威靈仙、防風疏散肌表風濕,形成表裡分消。
  • 逐瘀以助化濕:濕滯易致血瘀,赤芍、胭脂活血,符合「血行濕自化」之理。
  • 峻藥緩用:丸劑劑型與生薑汁送服,既減甘遂、大戟毒性,又藉薑汁溫散水濕。

適用病機推論
此方針對「濕濁痼結、經絡壅滯」之證,可能見於下肢水腫、關節腫痛(如濕痹)、或痰濕流注所致癱瘓。其治療原理在於「開瀉通道」:先逐有形之水濕,再活血祛風以恢復氣血運行,終使陽氣通達,步履復常。

傳統服藥法


甘遂(銼碎,炒黑色)1兩,大戟(銼碎,炒黑色)1兩,威靈仙1兩,赤芍藥1兩,防風(去蘆頭)半兩,白麵半兩,乾胭脂1兩。
上除白麵、胭臘外,並為細末,次研胭脂,同面諸藥研勻,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曬乾,沸湯內煮浮,漉出再曬乾。
每服20-30丸,食前以溫熟水送下,或生薑汁浸湯放溫送下。
忌茶。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孕婦慎用。
  2. 脾胃虛弱者慎用。
  3. 本方宜久煎,以便充分發揮藥效。

相關疾病


牛皮癬腳氣病大便秘結排尿困難濕疹麻疹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苔癬腹瀉小便顏色偏黃

相同名稱方劑


除濕丸, 出處:《嵩崖尊生》卷九。 組成:枳實5錢,白朮5錢,茯苓5錢,神曲5錢,紅花1錢5分,萊菔2錢5分。 主治:傷濕面。

除濕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八引《家藏經驗方》。 組成:黑牽牛1斤(炒,帶性),破故紙4兩,赤芍藥4兩,錢子地龍4兩(去土,以上爲末),白膠香4兩(另研)。 主治:中濕,足不能舉。

除濕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甘遂(銼碎,炒黑色)1兩,大戟(銼碎,炒黑色)1兩,威靈仙1兩,赤芍藥1兩,防風(去蘆頭)半兩,白面半兩,乾胭脂1兩。 主治:腳氣,腫滿疼痛,行履艱難,大便不通,小便赤澀。

除濕丸, 出處:《趙柄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威靈仙1兩,豬苓1兩,梔仁1兩,黃芩1兩,黃連1兩,連翹1兩,歸尾1兩,澤瀉1兩,紫草1兩5錢,茜草根1兩5錢,赤苓皮1兩5錢,白鮮皮2兩,粉丹皮1兩,乾生地2兩。 主治:清熱涼血,除濕利水,祛風止癢。主治:急性濕疹、牛皮癬、嬰兒濕疹、單純糠疹、多形紅斑等。

除濕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八。 組成:當歸(酒浸,去蘆)半兩,防風(去蘆)半兩,川芎半兩,川萆薢半兩,威靈仙半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半兩,杜仲(銼,薑制,炒去絲)半兩,大川烏頭(炮,去皮臍)半兩,藁本半兩,神曲(炒)半兩,白朮(炒)半兩,附子8錢(炮,去皮臍),乳香2錢(别研),沒藥3錢(别研)。 主治:輕健腰腳。主治:筋骨諸疾,諸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