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棘針散
JI ZHE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二七四引《肘後方》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寒 (0.17)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胃經 33%
脾經 16%
腎經 16%
肝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棘針散中加入大豆黃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大豆黃卷性涼,味甘,入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棘針散多用於治療外傷感染、腫痛等症,而大豆黃卷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控制炎症,消腫止痛則有助於緩解患者疼痛。
- 活血化瘀,促進癒合: 大豆黃卷中含有豐富的皁苷類化合物,具有活血化瘀、促進組織修復的作用。棘針散中的其他藥物多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而大豆黃卷的加入可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創傷癒合,加速患者康復。
棘針散方中使用血餘炭,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 止血生肌: 血餘炭為動物血經炭化而成,具有較強的止血作用,能迅速止住外傷出血,並促進傷口癒合。棘針散主治外傷感染,血餘炭可有效控制傷口出血,並輔助其他藥物加速傷口修復。
- 清熱解毒: 血餘炭性寒,可清熱解毒,對於外傷感染引起的紅腫熱痛,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棘針散中加入血餘炭,可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棘針散為傳統中藥方劑,專治疔腫之症。以下就其功效主治與組成邏輯分述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疔腫」。疔瘡多因熱毒蘊結、氣血壅滯而成,其症兇險,易致局部腫硬、疼痛劇烈,甚則化膿潰爛。棘針散以燒灰存性之法,取藥物炭化後之藥性,外用或內服以拔毒消腫,促使瘡毒消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棘針(倒勾多年者)
- 棘針乃具倒刺之植物刺,傳統認為其性銳利,能「穿透瘡毒」,具破瘀散結之效。燒灰後,其性轉為收斂,兼能吸附毒邪。
- 倒勾多年者,取其「久蓄鋒銳之氣」,古人認為陳年者藥力更峻,尤擅深入瘡根。
大豆黃(生用)
- 生大豆黃性甘平,能解毒消腫,緩解熱毒。《本草綱目》載其能「除癰腫,解砒毒」。生用則藥性未受煎煮破壞,其解毒之力更顯。
- 與棘針同燒,炭化後協同吸附瘡毒,並助藥性滲透。
緋絹、亂髮
- 緋絹為紅色絲織物,色赤入血分,古人認為其能引藥入血,散血中熱毒。燒灰後更增止血斂瘡之效。
- 亂發(人髮)性苦溫,歷代用於消瘀止血,《本經》謂其「主五癃,利小便,治小兒驚熱」。燒灰成「血餘炭」,則加強收斂瘡口、吸附膿毒之功。
三、配伍與製法原理
全方以「燒灰存性」為核心:
- 緋絹裹藥,象徵「束縛毒邪」;發團纏繞,喻「固護正氣」。三者合燒,取「火性炎上,毒隨煙散」之意。
- 炭化後研末溫酒送服,酒性辛散,助藥力行散至瘡所。瘡周變軟即為毒散之兆,若未效則追加藥量,以攻毒務盡。
此方體現古人「以毒攻毒」「煅炭斂瘡」之思維,藉物理燒灼轉化藥性,兼取吸附、穿透、散結之效,共奏消疔拔毒之功。
傳統服藥法
棘針(倒勾多年者)32枚,大豆黃(生用)40枚,緋絹3條(每條闊1寸),亂發(如雞子大)3團。內消。
上分為三份,各以緋1片,裹棘針、豆子,用發1團纏裹緋帛,令周匝牢固,各於炭火燒令煙盡。
先研2團,令細,以溫酒半錢調下。候覺瘡四邊軟,即愈;過半日未效,更服1團,必愈。愈後無有觸犯,如有即生3-5個赤黑膿巢;不觸犯者,7-8日當愈,勿輕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棘針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四引《肘後方》。 組成:棘針(倒勾多年者)32枚,大豆黃(生用)40枚,绯絹3條(每條闊1寸),亂發(如雞子大)3團。 主治:內消。主治:疔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