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針散

JI ZHE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胃經 33%
脾經 16%
腎經 16%
肝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棘針散中加入大豆黃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大豆黃卷性涼,味甘,入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棘針散多用於治療外傷感染、腫痛等症,而大豆黃卷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控制炎症,消腫止痛則有助於緩解患者疼痛。
  2. 活血化瘀,促進癒合: 大豆黃卷中含有豐富的皁苷類化合物,具有活血化瘀、促進組織修復的作用。棘針散中的其他藥物多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而大豆黃卷的加入可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創傷癒合,加速患者康復。

棘針散方中使用血餘炭,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止血生肌: 血餘炭為動物血經炭化而成,具有較強的止血作用,能迅速止住外傷出血,並促進傷口癒合。棘針散主治外傷感染,血餘炭可有效控制傷口出血,並輔助其他藥物加速傷口修復。
  2. 清熱解毒: 血餘炭性寒,可清熱解毒,對於外傷感染引起的紅腫熱痛,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棘針散中加入血餘炭,可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疔腫。

傳統服藥法


棘針(倒勾多年者)32枚,大豆黃(生用)40枚,緋絹3條(每條闊1寸),亂發(如雞子大)3團。內消。
上分為三份,各以緋1片,裹棘針、豆子,用發1團纏裹緋帛,令周匝牢固,各於炭火燒令煙盡。
先研2團,令細,以溫酒半錢調下。候覺瘡四邊軟,即愈;過半日未效,更服1團,必愈。愈後無有觸犯,如有即生3-5個赤黑膿巢;不觸犯者,7-8日當愈,勿輕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棘針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四引《肘後方》。 組成:棘針(倒勾多年者)32枚,大豆黃(生用)40枚,绯絹3條(每條闊1寸),亂發(如雞子大)3團。 主治:內消。主治:疔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