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丹

葫蘆丹

HU LU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經驗良方匯抄》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6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肺經 14%
胃經 11%
肝經 11%
膀胱經 7%
大腸經 7%
心經 7%
腎經 7%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膽經 4%
心包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葫蘆丹中加入細辛,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肺化痰: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之效。葫蘆丹作為治療咳嗽、氣喘等肺系疾病的方劑,細辛可溫肺散寒,有助於祛除肺寒,促進痰液排出。
  2. 通鼻竅: 細辛具有通鼻竅的功效,可改善鼻塞、流鼻涕等症狀。葫蘆丹若用於治療鼻炎或其他鼻部疾患,細辛有助於改善鼻部通氣,減輕病症。

總而言之,細辛在葫蘆丹中的加入,主要是利用其溫肺化痰、通鼻竅的功效,以達到治療肺系疾病、改善鼻部疾患的目的。

葫蘆丹方劑中加入甘松,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甘松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解鬱散結之功效。葫蘆丹常用於治療胸腹脹滿、氣滯痛等症,甘松的加入可幫助行氣解鬱,緩解疼痛,提升療效。
  2. 芳香化濕:甘松氣味芳香,具有芳香化濕之效。若患者伴有濕邪阻滯,甘松可協助化解濕氣,改善症狀。

總而言之,甘松在葫蘆丹方劑中發揮行氣止痛、芳香化濕的作用,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葫蘆丹中加入白礬,主要是利用其收斂、止瀉、燥濕的作用。

白礬性寒,味酸澀,歸肺、脾、胃經。其收斂作用可固澀腸胃,止瀉止痢;燥濕作用則可祛除濕邪,止癢止痛。

在葫蘆丹的組成中,白礬與其他藥材相配合,能有效地治療脾胃虛寒、濕熱下注所致的泄瀉、痢疾、濕疹等病症。其收斂止瀉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腹瀉症狀,而燥濕止癢的作用則可緩解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症。

葫蘆丹方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瀉下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葫蘆丹多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腹脹便祕等症。大黃的瀉下作用可有效清除腸道積熱,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達到通便的效果。

二、清熱解毒: 大黃同時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輔助其他藥物清熱利濕,達到治療濕熱內蘊的目標。

葫蘆丹中加入木瓜,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消積化滯: 木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化滯氣、健脾胃的功效。葫蘆丹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症狀,而木瓜能幫助促進消化,減輕胃腸負擔,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消積化滯的效果。

二、 和脾止瀉: 木瓜還具有和脾止瀉的作用,可緩解因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葫蘆丹中常含有其他具有瀉下作用的藥物,加入木瓜可以平衡藥性,避免過度瀉下,起到保護脾胃的作用。

葫蘆丹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其利水通淋的功效。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通利水道、消腫止痛的作用。

由於葫蘆丹常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淋病等症,木通的利水通淋之效能,可配合其他藥物,疏通水道,利水消腫,達到治療目的。例如,木通可與車前子、澤瀉等利水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效果。

葫蘆丹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葫蘆丹常用於治療胃脘脹痛、腹痛泄瀉等症,木香的加入可促進氣機運行,緩解疼痛,改善腸胃功能。
  2. 燥濕止瀉:木香具有燥濕止瀉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溼邪內侵引起的腹瀉。葫蘆丹中可能含有其他清熱解毒的藥材,與木香共同作用,可起到更佳的止瀉效果。

葫蘆丹方劑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滑石性滑潤,味甘淡,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暑的功效。葫蘆丹多用於治療水濕內停、小便不利等症,滑石可助其利水消腫,使水濕得以排出,改善症狀。
  2. 清熱解毒:滑石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熱解暑,利尿通淋,對於因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如濕疹、瘡瘍等,滑石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葫蘆丹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胃止嘔: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葫蘆丹中常加入生薑,用以溫暖脾胃,緩解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胃寒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
  2. 協調藥性: 生薑可以調和藥性,促進藥物吸收。葫蘆丹方劑中可能包含一些寒涼的藥材,加入生薑可以緩解藥物的寒性,使藥性更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葫蘆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葫蘆丹主治**「時疫、腹痛、霍亂轉筋、吐瀉急證;或乾霍亂」**,屬中醫急症範疇,尤其針對霍亂類疾病。

  1. 霍亂吐瀉:指上吐下瀉、津液暴脫之急症。
  2. 轉筋:因津液耗損,筋脈失養而攣急,常見小腿抽掣。
  3. 乾霍亂:又稱「絞腸痧」,症見劇烈腹痛但無吐瀉,邪氣壅塞腸胃,氣機閉阻,更為危重。

此方以辟穢化濁、通腑降逆、舒筋活絡為核心,針對穢濁邪氣內阻、氣機逆亂之病機急投,傳統以「伏龍肝湯」(灶心土煎水)送服,取其溫中固澀、止吐瀉之功,兼制藥性峻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主要配伍分析
  1. 辟穢化濁·通腑導滯

    • 乾葫蘆(薑汁炒):利水消腫,薑製後增強溫中止嘔之效。
    • 生大黃:瀉熱通腑,攻逐腸腑穢濁積滯,尤宜乾霍亂之便秘腹痛。
    • 明礬、皂礬(醋制):燥濕化痰、解毒殺蟲,皂礬醋制後緩和烈性,兼消積滯。
    • 芫荽:辛溫透邪,芳香化濁,解表辟穢。
  2. 舒筋活絡·調氣止痛

    • 木瓜(薑汁炒):酸溫舒筋,和胃化濕,治轉筋要藥;薑製助其溫中止嘔。
    • 細辛、川甘松:辛香走竄,溫通經脈,散寒止痛,開鬱化濕。
    • 木香:行氣止痛,調中焦氣滯。
  3. 利濕清熱·通調水道

    • 木通、滑石:清熱利濕,通淋泄濁,導邪從小便出。
    • 薑皮:行水消腫,兼和胃氣。
(2)方劑治療原理
  • 攻逐穢濁:大黃、皂礬、明礬等瀉下燥濕,使邪有出路。
  • 調暢氣機:木香、甘松、細辛辛香行氣,解鬱開閉,針對乾霍亂氣機窒塞。
  • 舒筋止痙:木瓜配細辛,緩解轉筋攣急。
  • 分消濕熱:滑石、木通利濕,芫荽透表,使邪分從二便、肌表外解。
(3)配伍特點
  • 辛開苦降:細辛、甘松之辛散配大黃之苦降,調氣機升降。
  • 峻藥緩投:以水泛丸、朱砂為衣(鎮心安神),伏龍肝湯送服,緩和峻烈之性,防吐藥拒藥。

三、總結

此方針對穢濁壅滯、氣機逆亂之霍亂急症,通過通腑、辟穢、行氣、利濕、舒筋多途徑並進,屬「急則治標」之峻劑,適用於邪實壅盛而正氣未脫者。乾霍亂(氣機閉阻)尤需此類通泄之方,若津脫陽衰之虛證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結頂掣腰乾葫蘆(薑汁炒)4兩,細辛2兩,川甘松2兩,生明礬1兩,皂礬(醋制)2兩,生大黃4兩,木瓜(薑汁炒)4兩,木通4兩,木香1兩,滑石4兩,芫荽4兩,薑皮1兩。
上為極細末,水泛為丸,朱砂為衣。
每服2錢,幼童減半,伏龍肝湯送下。如服下即嘔者,不妨再服,必得速效。
若非霍亂,斷不可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葫蘆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上吐下瀉腹痛胰臟炎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

相同名稱方劑


葫蘆丹, 出處:《經驗良方匯抄》。 組成:結頂掣腰乾葫蘆(薑汁炒)4兩,細辛2兩,川甘松2兩,生明礬1兩,皂礬(醋制)2兩,生大黃4兩,木瓜(薑汁炒)4兩,木通4兩,木香1兩,滑石4兩,芫荽4兩,薑皮1兩。 主治:時疫,腹痛,霍亂轉筋,吐瀉急證;或乾霍亂。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