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地骨白皮湯]中的白楊樹皮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白楊樹皮能清熱解毒,適用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痛等症狀。與地骨皮等藥物相配,能增強清熱解毒的作用,適用於治療因熱毒所致的各種急症。
地骨白皮湯中加入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燥濕: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清熱燥濕之效。地骨白皮湯主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白礬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清熱燥濕之功,更好地緩解熱毒蘊結所致的症狀。
- 收斂止癢:白礬有收斂止癢的作用,可有效緩解皮膚瘙癢、溼疹等病症。地骨白皮湯中加入白礬,可以增強方劑清熱止癢的作用,更全面地治療皮膚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骨白皮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風癮疹」,即風邪導致的皮膚癮疹(類似現代蕁麻疹或過敏性皮疹),特徵為皮膚突發瘙癢、紅腫疹塊、時隱時現。風邪為中醫「六淫」之一,常與濕熱相夾,鬱於肌表而發病。此方外用法以清熱祛風、燥濕止癢為主,透過煎湯外拭直接作用於患處,緩解症狀。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地骨白皮(半斤)
即枸杞根皮,性味甘寒,歸肺、肝、腎經。《本草綱目》載其能「瀉腎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清熱涼血功效顯著,尤善清透肌表鬱熱。此處重用為君藥,針對風熱蘊膚之病機。白楊皮(半兩)
性味苦寒,《本草拾遺》言其「去風痺宿血,折傷血瘀」。取其祛風解毒、活血消腫之效,助地骨皮宣散風邪,並疏通局部氣血滯澀,為輔藥。鹽(一兩)
鹹寒軟堅,《本草備要》謂其「解毒涼血,潤燥」。外用法中,鹽能滲透皮膚,增強清熱之力,同時收斂疹塊,緩解腫脹瘙癢。白礬末(一兩)
酸澀寒,具燥濕止癢、解毒殺蟲之效。《神農本草經》稱其「主寒熱泄痢……瘡蝕惡瘡」。外用可收濕斂瘡,抑制風疹滲液,與鹽協同固表。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制
- 清熱為主,兼顧祛風濕:地骨皮清血分伏熱,白楊皮散風透邪,二者一清一散,針對風熱夾雜之病根。
- 外治側重收斂止癢:鹽與白礬共奏收濕斂瘡之效,減少皮膚滲出與瘙癢,快速緩解症狀。
- 煎煮濃縮增強藥效:由9升煎至1升,濃縮藥液使其黏附性增強,更利於濕敷滲透。
此方體現外治法的「直接消導」思維,透過藥物局部作用解表邪、清內熱,符合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理論框架。
傳統服藥法
地骨白皮半斤,白楊皮半兩,鹽1兩,白礬末1兩。
上銼細。
每用藥5兩,以水9升,煎取2升,去滓,更煎至1升,收瓷器中,用綿蘸拭所患處。5-7次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骨白皮湯,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地骨白皮半斤,白楊皮半兩,鹽1兩,白礬末1兩。 主治:風癮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