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蓮散
MI LI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4.0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胃經 22%
肺經 12%
腎經 10%
肝經 10%
膀胱經 10%
心經 10%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米蓮散中包含糯米,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固澀止瀉: 糯米性溫,味甘,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可補脾益氣,止瀉止汗。對於脾胃虛弱,腹瀉不止者,糯米能起到固澀止瀉作用,輔助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調和藥性: 糯米味甘性溫,可以調和藥性,緩解其他藥材的寒涼或燥烈之性,使藥效更溫和,減少對腸胃的刺激。同時,糯米也起到填充劑的作用,方便藥物服用。
總而言之,米蓮散中加入糯米,不僅能固澀止瀉,還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為平和有效。
米蓮散方劑中加入蓮子,乃因其具有多重功效,與方劑主治相輔相成。
蓮子性平味甘,入心、脾經,有養心安神、健脾止瀉、固精止遺之效。其中,養心安神可緩解心悸失眠,健脾止瀉有助於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瀉,固精止遺則可治療腎虛引起的遺精等症。
米蓮散多用於治療心脾兩虛所致的失眠、心悸、健忘、多夢等症,蓮子的多重功效正好可以補心脾、安神定志,配合其他藥物,發揮更佳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米蓮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吐血」,屬中醫血證範疇。古代醫家認為,吐血多因熱邪迫血妄行,或氣虛不攝血所致。米蓮散以糯米配伍蓮子心,意在清熱涼血、固攝止血,適用於熱傷血絡或虛熱上擾導致的吐血症狀。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糯米(五錢)
- 性味歸經:甘、溫,入脾、胃、肺經。
- 傳統功效:補中益氣、健脾止瀉、和胃固表。
- 止血原理:
- 糯米黏膩之性可「收斂止血」,用於緩解吐血後氣血耗傷之虛象。
- 其溫補之性可間接固護脾胃,因脾統血,脾胃氣足則血不外溢。
蓮子心(七枚)
- 性味歸經:苦、寒,入心、腎經。
- 傳統功效:清心降火、涼血止血。
- 止血原理:
- 苦寒直折火勢,針對「心火亢盛」或「血熱妄行」之吐血。
- 蓮子心兼能交通心腎,引火下行,減少上焦熱邪迫血之病機。
三、配伍與治療原理
- 寒溫並用:糯米甘溫補虛,蓮子心苦寒瀉火,兩者相配,止血而不留瘀,清熱而不傷正。
- 標本兼治:蓮子心清熱治標(熱迫血溢),糯米健脾治本(固護中焦)。
- 劑型設計:
- 散劑或丸劑:散者散也,利於快速吸收;以墨汁為丸,墨(傳統多用京墨)本身具止血化瘀之效,可協同增效。
- 酒服:借酒行藥力,促進散劑運行,然酒性溫,需權衡熱證程度使用。
四、潛在適用證型
推測此方可能對以下病機較宜:
- 心胃火旺型吐血:伴見口乾舌燥、舌紅苔黃、脈數。
- 虛熱夾實證:長期陰虛內熱,虛火上炎,灼傷絡脈,而兼脾胃氣弱。
(分析基於古籍記載及中醫傳統理論,未涉及現代藥理研究。)
傳統服藥法
糯米5錢,蓮子心7枚。
上為末。
酒服;或以墨汁作丸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米蓮散,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組成:糯米5錢,蓮子心7枚。 主治:吐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