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經丹

行經丹

HANG JING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86)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4%
腎經 14%
脾經 14%
肝經 14%
肺經 14%
大腸經 14%
胃經 14%
心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行經丹中加入斑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破血逐瘀:斑蝥性極溫燥,具有強烈的破血逐瘀功效,能迅速打通經絡,改善血瘀不通的症狀。對於經期不順、痛經、閉經等因血瘀導致的疾病,斑蝥可以起到迅速緩解的作用。
  2. 攻毒殺蟲:斑蝥亦有攻毒殺蟲之效,能治療因濕熱、蟲毒引起的疾病。對於一些因感染或毒素入侵導致的經期異常,斑蝥可以起到消炎殺菌、排毒的作用。

然而,斑蝥毒性極強,需慎用,並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行經丹中包含杏仁,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肝理氣,通經止痛:杏仁味苦性平,入肺、大腸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功效。行經丹多用於治療婦女經期腹痛、乳房脹痛等症,而杏仁可疏通肝氣,緩解經期疼痛,有助於改善經行不暢之症狀。

二、 潤肺止咳,降逆平喘:杏仁亦有潤肺止咳、降逆平喘之效。婦女經期易受寒涼侵襲,出現咳嗽、氣喘等症狀,杏仁可以潤肺止咳,緩解呼吸道不適,有助於提升整體氣血循環。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行經丹]主治婦人「乾血氣滯」,指因陰血虧虛兼氣機瘀滯,導致經閉不行或經量枯少,伴隨腰腳及臍下疼痛、寒熱交作等症狀。此證多因長期血瘀化燥,或寒凝脈絡,阻塞衝任二脈所致。方中強調「小便內取下血片」及「臍下痛」,反映其作用靶點在下焦瘀血積聚,意圖通過破血逐瘀,通利經脈,使瘀血得下,新血得生。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斑螫(去頭翅)

    • 性味辛熱大毒,傳統用於破血逐瘀、通經散結。《神農本草經》載其能「逐瘀血,破石淋」,其強烈刺激性可直達下焦,峻攻血瘀積塊,令經脈通暢。
  2. 杏仁(去皮炒)

    • 性味苦溫,本為潤肺止咳之品,然炒製後溫性增強,兼能降氣行滯。《本草綱目》提及其可「散結潤燥」,與斑螫配伍,一則緩和斑螫毒性,二則借其油潤之性防乾血燥結,助瘀血下行。
  3. 桃仁湯送服

    • 桃仁為活血祛瘀要藥,煎湯送服可增強本方破血之力,並針對「乾血」病機,潤燥化瘀。

整體方義
此方以斑螫為君,峻攻血瘀;杏仁為佐,行氣潤燥;桃仁湯為使,引藥下行。全方意在「以毒攻瘀」,通過強烈刺激下焦血脈,迫瘀血從小便或經血排出(「血片」即為瘀血化散之象)。其「日未出」服用的時機選擇,可能與清晨陽氣初升、血脈易動有關,趁勢推動瘀血外出。

適用範疇侷限性
此方專為「乾血氣滯」之重證而設,屬「峻劑」範疇,須確診為實瘀無虛、體質壯實者方可使用。組方邏輯體現「去菀陳莝」之法,以劇烈攻逐手段處理頑固瘀阻,符合古代對急症痼疾「猛藥去疴」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斑螫20個(去頭翅),杏仁20個(去皮,炒)。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10丸,煎桃仁湯送下。日未出,小便內取下血片,覺臍下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行經丹,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九引《仁存方》。 組成:斑螫20個(去頭翅),杏仁20個(去皮,炒)。 主治:婦人乾血氣滯,腰腳臍下痛,寒熱,血脈阻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