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肚散
YU D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八一引《衛生家寶》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5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魚肚散方中包含密陀僧,主要是利用其收斂止瀉的功效。密陀僧性寒涼,味甘澀,入脾胃經,能收斂止瀉,解毒生肌。魚肚散為治療久瀉不止,脾虛泄瀉之方,而密陀僧可收斂腸道,固澀止瀉,並輔助止痛,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此外,密陀僧亦可清熱解毒,對因濕熱引起的腹瀉亦有一定療效。
魚肚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在其組成成分中包含了鉛丹。鉛丹又稱為紅丹、章丹,是鉛與氧化鉛的混合物,色澤鮮紅,在古代醫學中被視為一種具有解毒、殺蟲、收斂等功效的藥材。在魚肚散這種方劑中加入鉛丹,主要是基於傳統醫學理論,用來增強方劑的治療效果。
根據古籍記載,鉛丹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作用,適用於治療某些皮膚病變、瘡瘍腫毒等症狀。然而,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鉛丹含有重金屬鉛,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導致鉛中毒,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尤其是對神經系統、血液系統和消化系統等有潛在的危害。
鑒於鉛丹的安全性問題,現代臨床應用中已極少使用含鉛丹的方劑。對於魚肚散這樣包含鉛丹的傳統配方,若需使用,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且應嚴格控制劑量,避免出現不良反應。同時,現代中醫也倡導尋找更安全有效的替代品,以確保患者的安全與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魚肚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疳瘡」,即小兒因疳積(營養失調或寄生蟲病)導致的皮膚潰爛或瘡瘍。古人認為疳瘡多因脾胃虛弱、濕熱內蘊,外發於肌膚而成。此方通過外用收斂、解毒、生肌的作用,促進瘡口癒合。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密陀僧(一兩)
- 性味功效:辛鹹平,有毒,具收斂止血、殺蟲解毒、燥濕斂瘡之效。
- 原理:密陀僧主含氧化鉛,能收斂瘡面滲液,抑制細菌生長,適用於潰瘍久不斂口者,對濕瘡、疳瘡流膿水有直接乾燥作用。
2. 黃丹(一兩,水飛)
- 性味功效:辛微寒,有毒,為鉛丹(四氧化三鉛),外用可解毒生肌、收濕止癢。
- 原理:黃丹能促進瘡面收口,古人常用於癰疽潰後膿水淋漓,其鉛化合物可抑制瘡面微生物繁殖,減輕炎症。
3. 活鯽魚
- 處理方式:剖腹納藥,泥裹煅燒後研末。
- 原理:鯽魚性甘平,本身有健脾利濕之效,煅燒後取其炭質,增強吸附滲液的能力,並與鉛類藥物協同,形成保護瘡面的藥膜。
配伍邏輯
- 密陀僧+黃丹:二藥均含鉛,協同強化收斂、乾燥瘡面效果,對疳瘡滲液過多尤為適合。
- 鯽魚載藥:利用魚體脂質與蛋白質,在高溫煅燒後轉為細膩炭末,使藥粉更易附著瘡口,緩和鉛劑的刺激性。
- 米泔水先行清洗:米泔水(淘米水)微酸,可輕度清潔瘡面,去除腐穢,為後續藥物作用鋪墊。
治療機轉推論
此方以「收斂除濕」為主軸,通過鉛劑的化學性收斂作用,直接減少瘡面滲出;煅燒後的鯽魚炭末吸附殘留膿液,形成物理性保護層。全方偏重「外治其標」,針對疳瘡的濕爛現象,而非內調脾胃,符合古代外用方「急則治標」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密陀僧1兩,黃丹1兩(水飛)。
上為末,用活鯽魚1個,破出腹肚淨洗,入`藥在魚肚內,用濕紙裹定,黃泥固濟了,慢火內燒一日,取出去土,研令細。
每取少許,先用米泔水洗瘡口,乾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魚肚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一引《衛生家寶》。 組成:密陀僧1兩,黃丹1兩(水飛)。 主治:小兒疳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