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正散
TONG ZHE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9.0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腎經 20%
胃經 20%
肺經 12%
肝經 8%
膀胱經 8%
心經 8%
脾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正散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化瘀: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其具有溫中散寒、止痛化瘀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因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胃痛、腹痛、嘔吐等症狀。
2. 芳香闢穢,醒脾開胃:丁香氣味芳香,可闢穢醒脾,增進食慾,緩解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同時,丁香還能溫腎助陽,對於寒性體質患者,可以起到一定的溫補作用。
因此,通正散中加入丁香,可以起到溫中散寒、止痛化瘀、芳香闢穢、醒脾開胃等多重功效,對於治療寒邪阻滯所致的胃痛、腹痛、嘔吐等症狀,具有較好的臨牀療效。
通正散中加入蓮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心安神: 蓮子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清心安神、養心益腎之效。通正散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蓮子能起到安神定志、改善睡眠的作用。
- 健脾益腎: 蓮子亦能健脾益腎,補中益氣。通正散部分組成藥物較為滋膩,容易影響脾胃運化,蓮子可起到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平衡藥性,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正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通正散主治「傷寒諸虛氣上逆,噦逆嘔吐」。其核心病機為「虛寒氣逆」,常見於傷寒病程中或病後體虛,因中焦虛寒、胃氣不降,導致呃逆(噦)、嘔吐等症狀。此方針對「虛寒性氣逆」,強調溫中降氣、調和胃氣的作用。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丁香(一兩)
- 性味辛溫,歸脾、胃、腎經,為溫中降逆之要藥。
- 功能溫胃散寒、降逆止嘔,尤擅治療虛寒性呃逆(噦)、嘔吐、脘腹冷痛。其辛香之性可醒脾開鬱,促進氣機下行。
乾柿蒂(一兩)
- 性味苦澀平,歸胃經,傳統用於降氣止噦。
- 《本草綱目》載其能「療咳逆噦氣」,針對胃氣上衝之呃逆有專效。其苦澀之性可收斂浮越之氣,與丁香辛溫相配,一散一收,共調氣機。
蓮子肉(五十枚,去心)
- 性味甘澀平,歸脾、腎、心經,功能補脾止瀉、益腎固精。
- 在此方中,蓮子肉不僅補益中焦虛弱,其甘緩之性可調和丁香、柿蒂之峻性,兼能固護胃氣,防止溫燥傷陰。其澀性亦有助斂降逆氣。
三、方劑配伍思維
通正散以「溫降補益」為核心:
- 溫中降逆:丁香溫散寒邪、柿蒂苦降氣逆,二者相須為用,直接針對胃氣上衝之病機。
- 補虛固本:蓮子肉補脾益氣,扶助中焦運化,從根本上改善虛寒體質,防氣逆復發。
- 動靜結合:丁香辛散動氣,柿蒂、蓮子收斂靜氣,三者協調氣機升降,恢復脾胃正常功能。
四、適用證候延伸推論
雖原方主治傷寒後虛寒氣逆,然其組方邏輯亦可延伸至:
- 久病體虛或 年老中陽不足所致之呃逆、嘔吐。
- 脾胃虛寒兼氣機不降之脘痞、食少。
此方體現了中醫「標本兼治」的思路,既急則治標(降逆止嘔),亦緩則治本(補虛溫中)。
傳統服藥法
丁香1兩,乾柿蒂1兩,蓮子肉50枚(去心)。
上為細散。
每服2錢匕,溫酒或飯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正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組成:丁香1兩,乾柿蒂1兩,蓮子肉50枚(去心)。 主治:傷寒諸虛氣上逆,噦逆嘔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