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子六一湯

蓮子六一湯

LIAN ZI LIU Y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直指》卷十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脾經 28%
胃經 28%
肺經 14%
心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9-06

方劑組成解釋

蓮子六一湯的組成中,包含石蓮肉,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 石蓮肉性寒,味甘微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與蓮子、麥冬等藥材配合,可有效清熱涼血,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口渴、煩躁、出血等症狀。

二、 滋陰潤燥: 石蓮肉富含水分和膠質,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配合蓮子、芡實等滋陰補腎藥材,可有效滋養五臟,緩解因陰虛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等症狀。

蓮子六一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蓮子六一湯以清熱利濕為主要功效,但其中部分藥材性偏寒涼,如滑石、車前子等。甘草味甘性平,具緩和藥性之效,能調和藥材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益脾胃,增強脾胃運化能力,有助於藥物更有效地吸收和發揮療效。同時,甘草也具有補氣作用,可配合其他藥材更好地改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仙拈集》載蓮子六一湯主治「心熱,小便赤濁」,其核心病機為心火下移小腸,導致小便灼熱、混濁,或兼見心煩、口舌生瘡等症。此方以清心火、利小便為要,屬「清熱祛濕」之劑。《醫統》稱其為「蓮子六一散」,更突顯其與六一散(滑石、甘草)同具「清利濕熱」之共性,然本方正側重於「心火」與「濕濁」並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性味與歸經

  1. 石蓮肉(連心)六兩

    • 性味:甘澀平,蓮心苦寒。
    • 歸經:入心、脾、腎經。
    • 作用
      • 蓮肉健脾固精,防心火亢盛耗傷正氣;
      • 蓮心苦寒清心火,直折心經熱毒,為君藥。
  2. 炙甘草一兩

    • 性味:甘平(炙後偏溫)。
    • 歸經:入心、脾、肺經。
    • 作用
      • 緩和蓮心苦寒之性,防傷胃氣;
      • 甘緩和中,助蓮肉健脾,兼調和藥性,為佐使藥。
  3. 燈心煎湯引藥

    • 燈心草甘淡微寒,專入心、小腸經,導心火下行從小便出,增強全方「清心利尿」之效。

(二)配伍邏輯

  1. 清心與利尿並行

    • 心火亢盛→下移小腸→小便赤濁。方中蓮心清心火治本,燈心引熱下行治標,標本兼顧。
    • 炙甘草與蓮肉配伍,防苦寒傷脾,符合「清利不傷正」原則。
  2. 比例深意(六一之數)

    • 蓮肉:甘草 = 6:1,仿「六一散」配伍思路,但以蓮肉代滑石,從「清利暑濕」轉為「清心固脾」,反映同數異功之妙。

(三)治療原理

  1. 清心瀉火:蓮心苦寒直折心火,燈心輔助引熱下行。
  2. 健脾防傳變:蓮肉健脾固攝,截斷「火旺傷脾」之病理鏈。
  3. 甘緩調中:炙甘草調和寒涼藥性,保護中焦,使清利不致過猛。

三、延伸思考

此方結構簡潔,體現「瀉中寓補」思想:

  • 針對「心熱」用苦寒,針對「赤濁」用甘淡,暗合「苦寒燥濕、甘淡滲濕」之理。
  • 若兼見心陰虛,可加麥冬、生地;若濕重濁甚,可加茯苓、萆薢,然原方精要,在於輕靈直達病所。

(分析終)

傳統服藥法


石蓮肉(連心)6兩,甘草(炙)1兩。上為末。
每服2錢,食後燈心一小撮,煎湯調下。
《仙拈集》卷二。本方方名,《醫統》引作「蓮子六一散」 。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蓮子六一湯, 出處:《直指》卷十。 組成:石蓮肉(連心)6兩,甘草(炙)1兩。 主治:心熱,小便赤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