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祛蟲散
QU CH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6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祛蟲散中使用石榴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驅蟲作用: 石榴根性味苦寒,具有驅蟲止瀉之效。其所含成分能有效殺滅腸道寄生蟲,例如蛔蟲、蟯蟲等,達到驅蟲的目的。
2. 收斂止瀉: 石榴根除了驅蟲外,亦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對於因寄生蟲感染引發的腹瀉,石榴根可起到止瀉止痛的效果。
綜上所述,石榴根在祛蟲散方劑中,發揮著驅蟲止瀉的雙重功效,有助於治療因寄生蟲感染所致的各種腸道疾病。
「祛蟲散」方劑中包含牽牛子,主要是利用其瀉下驅蟲的功效。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脾、大腸經,具有瀉下逐水,殺蟲消積的功效。其有效成分為牽牛子苷,能刺激腸道蠕動,促進糞便排出,並對蛔蟲、蟯蟲等寄生蟲具有殺滅作用。因此,在祛蟲散中添加牽牛子,有助於驅除體內寄生蟲,達到治療目的。
祛蟲散方劑中包含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蟲作用:檳榔性溫,味辛、苦,歸脾、胃經,具有殺蟲、驅蟲、消積的功效。其含有的檳榔鹼、檳榔素等成分,對多種寄生蟲,如蛔蟲、蟯蟲、鉤蟲等,具有麻痺和殺滅作用,有助於驅除體內的寄生蟲。
- 消積健脾:檳榔除了驅蟲作用外,亦能消食積、健脾胃。對於因蟲積導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檳榔也能起到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促進腸胃功能恢復。
祛蟲散中包含鶴蝨,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顯著的驅蟲功效。
鶴蝨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效。其對於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鉤蟲等,具有較強的驅殺作用。
此外,鶴蝨還能治療皮膚寄生蟲病,如疥瘡、陰蝨等,也能緩解因蟲咬引起的瘙癢。
因此,祛蟲散中加入鶴蝨,可有效驅除體內外寄生蟲,達到治療目的。
祛蟲散中包含雷丸,主要原因如下:
- 雷丸味辛、苦,性溫,具有殺蟲止癢之功效,能有效驅除體內外寄生蟲。
- 雷丸善於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症狀,與祛蟲散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祛風除濕、止痛消腫的效果。
因此,雷丸的加入,不僅能有效驅除蟲害,還能增強祛蟲散整體療效,使藥效更為全面。
祛蟲散中加入使君子,正是利用其驅蟲之效。使君子味甘、酸,性溫,入脾、胃經,其果實含使君子酯等成分,具有顯著的驅蟲作用,對蛔蟲、蟯蟲、鉤蟲等寄生蟲都有良好的殺滅效果。
此外,使君子還有健脾消食、殺蟲止癢之效,能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驅蟲止癢、健脾開胃的效果,為治療小兒疳積、蛔蟲病等症的常用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祛蟲散為傳統中藥驅蟲方劑,專治腸道寄生蟲病,其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蛔蟲、鉤蟲、縧蟲等腸道寄生蟲病,透過攻逐殺蟲之力,迫使蟲體排出體外。古人觀察到寄生蟲多於夜間活躍,故強調「五更時(清晨)」服藥,趁蟲體活動時加強藥效;而「白糖開水調服」既能掩蓋苦味,亦有緩和藥性、顧護脾胃之意。服藥後蟲體可於當日中午或傍晚隨大便排出,顯示其速效特性。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君藥:雷丸、石榴根皮
- 雷丸(主含蛋白酶):古籍載其「殺三蟲」,現代研究證實其蛋白酶可分解蟲體蛋白質,尤其對縧蟲有特效。方中強調「不見火」,因高溫破壞其有效成分。
- 石榴根皮(含石榴鹼):專殺蛔蟲、鉤蟲,其「刮去外黃皮」因有效成分集中於內皮,「東方未出土者」則依古人五行觀念(東方屬木,主生發),認為藥力更峻。
2. 臣藥:檳榔、使君子、榧子、鶴蝨
- 檳榔(含檳榔鹼):麻痺蟲體神經,促其癱瘓,尤對縧蟲、薑片蟲效佳。
- 使君子仁(驅蛔要藥):含使君子酸,能麻痺蛔蟲頭部,古人驗方中「搗碎」以釋藥效。
- 榧子(脂肪油潤瀉):殺蟲兼潤腸,助排蟲體。
- 鶴蝨(天名精子):針對鉤蟲、蛔蟲,傳統認為其氣味可驅蟲下行。
3. 佐使藥:二醜(黑白醜頭末)
- 黑白醜(牽牛子)取其「頭末」(藥性峻烈部分),瀉下逐水,迫使蟲體隨大便排出。頭末較全藥更專注於攻逐,減少其他副作用。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雙重殺蟲機制:
- 直接殺滅:雷丸、石榴根皮破壞蟲體結構
- 麻痺驅逐:檳榔、使君子使蟲體癱瘓脫離腸壁
協同瀉下排蟲:
二醜瀉下通便,榧子潤腸,加速蟲體排出,避免死蟲滯留腸道引發毒性反應。時辰藥理應用:
五更時服藥,契合人體陽氣初升、寄生蟲活動旺盛之機,藥力直達病所。
此方集中醫驅蟲藥之大成,攻逐力強,故強調「隔五天再服」,以確保清除殘餘蟲卵或幼蟲,符合古人「祛邪務盡」的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石榴根皮(須向東方未出土者,採得時刮去外黃皮)2兩,二醜(各取頭末)1兩,檳榔2兩,鶴蝨1兩,雷丸2兩(不見火),使君子仁(搗碎)510粒,榧子2兩。上為細末。
每用5錢,於五更時酌用白糖開水調服。至中午或黃昏時,其中即從大便而出。隔五天再照服1次,服2次後可斷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孕婦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祛蟲散, 出處:《外科十三方考》別名:胖兒丹。 組成:石榴根皮(須向東方未出土者,採得時刮去外黃皮)2兩,二醜(各取頭末)1兩,檳榔2兩,鶴虱1兩,雷丸2兩(不見火),使君子仁(搗碎)50粒,榧子2兩。 主治:蛔蟲、鉤蟲、縧蟲等腸寄生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