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子湯

紅花子湯

HONG HUA Z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50%
肝經 50%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紅花子湯中包含紅花,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紅花子湯多用於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痛經、閉經、癥瘕等症狀,而紅花的活血化瘀作用正是其關鍵。
  2. 消腫止痛: 紅花同時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改善血瘀導致的腫脹疼痛,例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因此,紅花子湯中加入紅花,除了活血化瘀外,也能起到消腫止痛的輔助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紅花子湯的主治記載為「産後中風煩渴」,意指產後婦女因感受風邪(外來病邪),出現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古代醫家認為,產後氣血虛弱,腠理疏鬆,易受風邪侵襲,導致營衛失調,鬱而化熱,故而見煩渴。此方以活血透邪、清熱解毒為方向,既能疏通產後瘀滯,又可解表退熱。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紅花子(一兩)

    • 性味辛溫,主入肝經血分,功能活血化瘀、散結透疹。
    • 產後多瘀,紅花子可疏通血脈瘀滯,兼助紫草茸透發邪毒。
  2. 紫草茸(一兩)

    • 為紫草科植物紫草的加工品,性味甘鹹寒,擅長涼血活血、解毒透疹。
    • 與紅花子配伍,增強清血分熱毒之力,針對產後鬱熱或風邪內蘊化熱之煩渴。
  3. 麻黃(半兩,去根節)

    • 辛溫發汗解表,開泄腠理以驅散風邪。
    • 雖產後慎用發汗,但此方用量輕,且搭配升麻、紫草茸制其辛燥,轉為輕宣透邪之用。
  4. 升麻(半兩)

    • 性微寒,能升散解表、清熱解毒,與麻黃協同透發風熱之邪。
    • 升麻亦引藥上行,助邪從表而解,緩解煩渴。

三、方劑配伍特點

  • 活血與透表並行:紅花子、紫草茸活血涼血,麻黃、升麻解表透邪,合而疏通產後血瘀兼外感之病機。
  • 清熱解毒佐輕宣:紫草茸清血分熱,升麻透熱外達,薄荷湯送服加強疏風清熱之效。
  • 酒引藥力:少許酒能溫通血脈,助藥勢迅速發揮,但用量極輕(一滴),避免助熱傷陰。

四、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雖主治「產後中風煩渴」,然組方邏輯與傳統「透疹解毒」思路相近(如方後註「平調瘡疹」),推測其亦適用於:

  1. 血熱兼表邪之證:如風熱初起見疹痘隱隱不暢、身熱煩渴。
  2. 瘀熱互結之輕症:產後或血瘀體質者,復感風邪,見低熱、口渴、舌暗紅者。

總言之,紅花子湯以活血透邪為核心,透過疏通血分瘀熱、輕解表邪,達到內外分消之效,契合產後或血瘀感邪之病機特點。

傳統服藥法


紅花子1兩,紫草茸1兩,麻黃半兩(去根節),升麻半兩。平調瘡疹。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煎薄荷湯,入酒1滴,同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麻疹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口乾口渴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紅花子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 組成:紅花子5合。 主治:産後中風煩渴。

紅花子湯, 出處:《幼幼新書》(古籍本)卷十八引張渙方。 組成:紅花子1兩,紫草茸1兩,麻黃半兩(去根節),升麻半兩。 主治:平調瘡疹。主治:瘡皰已出,色不紅潤,身熱喘急,神志昏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