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木香烏荊丸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方中加入木香,可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
- 降逆止嘔,和胃止瀉: 木香能降逆止嘔,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此外,木香還能健脾和胃,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所致的腹瀉也有改善作用。
「木香烏荊丸」方劑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可針對因風寒外襲導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 清熱解毒,止癢消腫:荊芥亦具有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功效,可輔助治療因濕熱或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瘡瘍等症。
因此,荊芥的加入,不僅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能針對不同病症起到綜合性的治療效果。
「木香烏荊丸」中含有「烏頭」的成分,乃因烏頭具有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祛風散寒: 烏頭性溫熱,能驅散寒邪,對於寒邪侵襲所致的風寒感冒、肢體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 活血止痛: 烏頭入經絡,能活血化瘀,止痛消腫,對於寒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症狀,亦有顯著效果。
因此,在「木香烏荊丸」中加入烏頭,旨在藉助其溫熱之力,驅寒止痛,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之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木香烏荊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婦人腸風,酒痢」,乃針對以下病症而設:
- 腸風:指風邪侵襲腸道,導致下血鮮紅、便前出血或大便帶血,多因風熱或濕熱鬱結腸絡所致,常見於古代所稱之痔瘡出血或直腸病變。
- 酒痢:因過飲酒濕,濕熱內蘊腸胃,引發腹瀉、赤白痢疾,或兼見裡急後重、肛門灼熱等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川烏(炮):
- 性辛熱,善祛風散寒、溫通經絡,炮製後毒性減而保留溫燥之性。
- 於此方中,可能用於消散腸道風寒濕邪,並藉其溫通之力止腹痛、固腸止痢。
荊芥穗:
- 辛溫輕揚,傳統用於祛風解表、止血(尤善「腸風下血」)。
- 其升散之性可宣透腸道風邪,炒炭後更增收澀止血之效,配伍川烏共奏祛風濕、止腸血之功。
木香:
- 行氣調中,專治腸胃氣滯,緩解腹脹痛、裡急後重。
- 少量用(1分)佐於方中,既能助川烏散寒止痛,又可防止荊芥、川烏辛溫太過而氣滯。
三、配伍與酒糊丸意義
- 酒糊丸:以酒送服可增強溫通血脈、助藥力直達下焦。
- 栗根白皮酒:栗皮性澀,古方多用於收斂止血、止痢,酒煎後協同主藥加強固腸效果。
- 忌羊血:因羊血性涼,恐與方中溫藥相抵,削弱藥效。
四、推論整體作用機理
此方以「祛風散寒、溫澀止血」為核心,適用於風寒夾濕或酒毒濕熱傷絡之證。川烏祛寒濕,荊芥穗散風止血,木香調氣,佐以栗根固澀,共奏溫通止痢、止血之效。然須注意,若屬純熱毒痢或陰虛血熱者,恐非此方所宜。
傳統服藥法
木香1分,荊芥穗1兩,川烏(炮)1兩。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前、臨臥濃煎栗根白皮酒吞下。
忌羊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木香烏荊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服用木香烏荊丸期間,應避免飲酒。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木香烏荊丸, 出處:《婦人良方》卷八。 組成:木香1分,荊芥穗1兩,川烏(炮)1兩。 主治:婦人腸風,酒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