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鹽點方

青鹽點方

QING YAN DIAN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0.3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心經 22%
脾經 11%
大腸經 11%
腎經 11%
肝經 11%
膀胱經 11%
肺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青鹽點方中包含大青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大青鹽味鹹寒,性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利濕消腫:大青鹽性寒,可清利濕熱,消腫止痛。對於濕熱蘊結、水腫脹痛等症狀,也能發揮一定的治療效果。

因此,青鹽點方中加入大青鹽,旨在利用其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效果。

青鹽點方中加入杏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平,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之功效。青鹽點方多用於治療咳嗽、痰多等症,杏仁可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起到潤肺止咳、化痰止咳的作用。
  2. 清熱解毒:杏仁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青鹽點方中的其他藥物也多具清熱解毒功效,杏仁的加入可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鹽點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傳統文獻記載此方主治「乳石發,久風目赤」,指出其適用於兩類病症:

  1. 乳石發:指古代服食金石類丹藥(如五石散)後,因熱毒上攻引發的眼部紅腫、澀痛等症狀,屬火毒蘊結之證。
  2. 久風目赤:長期受風邪侵襲或肝經風熱導致的目赤腫痛、畏光流淚,病程纏綿難癒。

此方以「點眼」外用法,直接作用於目眥,旨在清熱解毒、收斂退赤,緩解局部火毒與風熱。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 青鹽(研)一兩
    性味鹹寒,入腎經。傳統認為其能「涼血明目,清熱解毒」,外用可收斂黏膜滲液、抑制紅腫。《本草備要》載其「解毒涼血,治目赤痛」。
  • 杏仁(去皮尖)二兩
    性味苦溫,富含油脂,具潤燥、散結、解毒之效。本方取其油脂(壓油)作為藥劑基質,既能緩和青鹽的刺激性,又能潤澤眼周,避免乾澀不適。

2. 製法邏輯

  • 油脂與鹽的結合:杏仁油調和青鹽,形成膏狀,既可延緩青鹽的溶解速度(避免過度刺激),又能使藥效緩釋。
  • 柳枝研磨:青柳枝性涼,有祛風清熱作用,其纖維結構可助研磨均勻,或暗示其藥性融入(傳統認為柳枝能「去風消腫」)。
  • 艾煙薰製:艾葉溫通,薰蒸過程可能使藥性更加溫和(減鹽之寒烈),同時賦予溫通絡脈之效,助藥力滲透。

3. 治療原理推論

  • 清熱解毒:青鹽寒涼直折火毒,針對「乳石發」之熱毒上炎。
  • 祛風潤燥:杏仁油潤澤目眥,柳枝、艾煙輔助祛風,適用於「久風目赤」之乾澀疼痛。
  • 外用機理:點目眥(內眼角)透過黏膜吸收,藥效直達肝經(目為肝竅),符合傳統「就近給藥」原則。

可能的擴展功效

雖原方主治明確,但從組成推測,或可延伸應用於:

  • 輕微瞼緣炎:因鹽的抑菌與杏仁油的潤護作用。
  • 血絡瘀滯目赤:艾煙薰製後,藥性溫涼並用,或能改善局部循環。

此方體現古代「簡便外治」思維,結合清熱、潤燥、祛風三法,製劑工藝亦注重藥性調和,為典型的局部對證療法。

傳統服藥法


青鹽(研)1兩,杏仁(去皮尖)2兩(微炒,研爛,以少湯同研勻,帛裹,壓油出,用拌雞子殼)。
上二味,用銅盆一隻,面闊一尺者,納油、鹽,取青柳枝如箸大者一握,緊束之,截頭令齊,用研之,候如稠墨,即先剜地作坑,置瓦於坑底上,取熟艾一鵝卵大,安瓦上,燒之,即安前藥盆合在坑口上,以煙薰之,火盡藥成,收乾不津器中。
每夜點目大眥即臥,頻點取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結膜炎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青鹽點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三。 組成:青鹽(研)1兩,杏仁(去皮尖)2兩(微炒,研爛,以少湯同研勻,帛裹,壓油出,用拌雞子殼)。 主治:乳石發,久風目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