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杉木湯
SHAN M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1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杉木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止痛:檳榔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止痛化痰之效。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能起到舒緩作用。
- 驅蟲殺蟲:檳榔的藥性偏於燥烈,能殺滅腸道寄生蟲,尤其是蛔蟲、絛蟲等。對於一些因蟲積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能起到驅蟲療效。
因此,杉木湯中加入檳榔,主要目的在於行氣止痛、驅蟲殺蟲,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杉木湯為傳統中醫藥方之一,其配方獨特,其中竟包含人尿這一成分,乍聽之下頗令人訝異。根據古籍記載,人尿在中醫裡被稱為「童便」,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功效。杉木湯中加入人尿,主要是取其寒涼性質,用於治療熱病後期的陰虛火旺,以及肺燥咳嗽、小便不利等症狀。此外,人尿中含有豐富的尿素、鉀鹽等物質,可助益於身體的新陳代謝,促進康復。此方結合了杉木的清熱利濕與人尿的滋陰降火之效,共同達到調理人體陰陽平衡的目的。雖成分特殊,卻蘊含著深奧的中醫智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杉木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見於唐代醫案,主治「乾腳氣」及「霍亂」所致之急重症候:
- 乾腳氣:以氣機壅塞、鬱熱內結為特徵,症見脅下堅硬如石、呼吸喘悶甚則昏厥,反映濕熱毒邪上攻心胸,或寒濕阻遏氣血,致陰陽氣不相順接。
- 霍亂喘悶欲絕:針對暑濕穢濁之邪壅滯中焦,氣機逆亂而見上吐下瀉後之脫證,兼有痰濕阻塞肺氣之喘促。
- 急症機轉:方書記載「服半食頃大下,氣通塊散」,顯示其作用於「通降逐邪」,速解三焦氣機痺阻,尤其善治濕毒鬱結成形(如脅下結塊)之實證。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杉木節(主藥):
- 性味辛溫,《本草綱目》謂其「治腳氣腫滿,水煎浸洗」,取其辛散溫通之力,能宣通經絡之濕滯,尤善下行祛腳膝風濕。
- 現代研究顯示含揮發油及酚類,具抗炎、促進循環作用,合於古法外用治腳氣腫痛之內服延伸應用。
橘葉(輔藥):
- 苦平入肝,傳統用於疏肝散結、行氣消腫。以葉代皮時,取其輕揚之性,助杉木節宣散鬱熱;若用橘皮則增理氣燥濕之效。
- 與杉木節協同,一升一降,調暢氣機,破解濕熱膠結。
大腹檳榔(佐藥):
- 辛散苦降,能「下胸中至高之氣」(《藥性論》),破滯通腑,除腳氣衝心之喘滿。
- 含檳榔鹼刺激腸蠕動,解釋「大下」之效,迅速解除腸道壅滯,降低腹壓以緩解腳氣上衝。
童便(使藥):
- 鹹寒走血,《千金方》多用為引經藥,此處取其降火涼血、化瘀通絡,兼防檳榔過燥傷陰。
- 所含尿素與電解質或可調節體內滲透壓,助排濕毒。
邏輯推理與整體作用
- 治則核心:以「通利二便、開泄三焦」為法,透過杉木節之通絡、橘葉之調氣、檳榔之攻下、童便之降火,共成「通氣破結、祛濕瀉毒」之劑。
- 適應病理:針對濕熱或寒濕蘊結,氣血壅滯成實(如腳氣衝心、霍亂閉脫),藉迅速通降,使邪從下出,逆亂之氣機得復。
- 現代視角:或類比於急性胃腸功能紊亂、代謝性酸中毒合併循環障礙,方中成分可能調節腸道運動、改善微循環,緩解內毒素蓄積狀態。
與同名方劑差異
《聖濟總錄》之「杉節湯」僅用杉木節、橘葉,主治較輕之腳氣;而《醫學正傳》「杉木節飲」增烏藥以溫腎,反映後世對腳氣虛實辨證之深化。本原方藥簡力猛,專為急症而設,體現唐代「峻藥速攻」之治急特色。
傳統服藥法
杉木節1大升,橘葉(切)1大升(無葉,可以皮代之),大腹檳榔(合子碎之)7枚,童便3大升。
共煮,取1大升半,分兩服。若1服得快利,即停後服。
腳氣:元和十二年,柳子厚得腳氣,夜半痞絕,脅有塊,大如石,且死,因大寒不知人三日,家人號哭。榮陽鄭詢美傳杉木湯,服半食頃,大下。三下,氣通塊散。
杉節湯(《聖濟總錄》卷八十三)、杉木節湯(《得效》卷九)、杉木飲(《醫學六要·治法匯》卷五)、杉木節飲(《醫學正傳》卷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杉木湯, 出處:《救三死方》引鄭洵美方(見《證類本草》卷十四引《本草圖經》)。 組成:杉木節1大升,橘葉(切)1大升(無葉,可以皮代之),大腹檳榔(合子碎之)7枚,童便3大升。 主治:乾腳氣,霍亂,喘悶欲絕。腳氣痞絕,脅有塊大如石,欲死不知人。乾腳氣頭痛,腰腳痠疼,心躁渴悶,汗出氣喘。兼治霍亂,上氣悶絕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