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蔥白在疳積膏藥中主要扮演溫陽散寒與解毒消積的角色。
溫陽散寒: 蔥白性溫,具有溫陽散寒之功效,有助於驅散體內寒氣,改善因脾胃虛寒導致的疳積症狀,如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
解毒消積: 蔥白亦具有一定的解毒消積功效,能幫助化解積滯,促進消化,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
此外,蔥白還有利於通絡止痛,有助於緩解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腹痛等症狀。
疳積膏藥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疳積症多由脾胃積熱、濕熱內蘊引起,梔子能清熱降火,緩解腸胃積熱,改善消化功能。
- 退黃消腫:梔子性寒,能清熱利濕,並有退黃消腫之功效。疳積症常伴隨面色萎黃、腹脹等症狀,梔子能清熱解毒,幫助退黃消腫,改善患兒的面色和身體狀況。
因此,梔子在疳積膏藥中,可起到清熱瀉火、退黃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疳積症的症狀。
疳積膏藥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化痰: 杏仁性味甘苦、微溫,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疳積症常伴有食積不化、痰濕阻滯,杏仁可清熱化痰,使積滯得以降解,有助於改善疳積病症。
- 健脾開胃: 杏仁亦具有一定的健脾開胃作用,能促進消化吸收,增進食慾。對於因脾胃虛弱而導致的疳積症,杏仁可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疳積膏藥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 補脾益氣: 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疳積症常伴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大棗能補益脾胃,增強消化吸收功能,改善疳積症的症狀。
- 調和藥性: 大棗性溫和,能調和藥性,減緩其他藥材的燥烈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強悍而傷及脾胃。在疳積膏藥中,大棗起到緩和藥性,協調整體療效的作用。
疳積膏藥中添加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滯: 芒硝味苦鹹寒,性通利,能瀉火解毒、軟堅散結,對於脾胃積熱、食積不化所致的疳積症狀,具有清熱解毒、消食導滯的功效,有助於化解積滯,改善消化功能。
2. 引藥入經: 芒硝具有一定的引經作用,能將藥物引導至脾胃經絡,加強其治療效果,並使藥力深入病竈,達到消積化滯的目標。
總之,芒硝在疳積膏藥中的應用,是為了配合其他藥材,發揮清熱解毒、消食導滯的功效,改善脾胃積熱、食積不化的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疳積膏藥」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小兒疳積諸症,尤其針對2-3歲幼兒斷乳後,因飲食不調(過早或過量攝入米麵糧食)導致的積滯問題。其適應證包含四大方向:
- 脾胃積滯:形成腹中「積塊痞癖」,屬有形之邪停聚。
- 津液耗傷:因積熱上擾出現「口渴飲水」,或腹瀉(洩瀉)導致陰血虧虛,進一步影響眼部(「傷眼」可能指眼乾、夜盲等疳眼初期表現)。
- 氣血虛弱:貪食卻形體「黃瘦」,反映脾失運化、吸收不良的疳證特徵。
- 陽氣不足:「愛睡而面向下」提示患兒精神萎靡,屬中焦氣機壅滯、清陽不升之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外敷前後二焦(肚臍與背腰),通過藥性透皮吸收調理全身,其配伍體現「消積熱、通腑氣、醒脾胃」三大核心:
- 蔥白(7寸):辛溫通陽,暢達氣機,助藥力透入。
- 生梔子(7個):清三焦鬱熱,尤其解積滯所化之熱,防止熱邪上攻傷眼。
- 苦杏仁(7個):宣肺降氣,肺與大腸相表裡,能間接助腸道通降。
- 紅棗(7個):甘緩補益,緩和諸藥峻性,兼護脾胃正氣。
- 皮消(3錢,即芒硝):軟堅瀉下,化解積塊痞硬。
- 灰羅白麵(3錢,或為陳麥麵):和緩藥性,兼吸附濕濁。
- 真頭酒糟(1兩):酒性辛散活血,糟含發酵之氣,能溫通散結。
製法關鍵:
- 搗泥後外敷,利用酒糟與蔥白的辛散之性,增强藥物滲透力。
- 分貼腹背,形成前後夾擊之勢:肚臍(神闕穴)吸收藥力直入中焦,背腰(對應脾胃俞穴)從陽經調動氣化功能。
療效觀察指標:「3日內見靛青即好」提示貼敷後局部皮膚出現青藍色(靛青),可能是淤積之邪外透的表現,屬古代經驗判效方法。此方結合「通瀉」與「透發」雙重機理,通過外治調節內在氣血,體現中醫「內病外治」的獨特思路。
傳統服藥法
蔥白7寸,生梔子7個,苦杏仁7個,紅棗7個,皮消3錢,灰羅白麵3錢,真頭酒糟1兩。
石臼內搗如泥,白布(五寸寬)二塊,攤膏二張。
前貼肚臍,後貼背腰,布巾扎好。3日內見靛青即好;如未見;再換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含有芒硝,有瀉下作用,服用後應注意補充水分。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疳積膏藥, 出處:《衛生鴻寶》卷三。 組成:蔥白7寸,生梔子7個,苦杏仁7個,紅棗7個,皮消3錢,灰羅白面3錢,真頭酒糟1兩。 主治:小兒2-3歲,失乳後,服食米面,積塊痞癖生疳,或泄瀉而傷眼,或口渴而飲水,或貪食黃瘦,或愛睡而面向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