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太府丹方劑中包含甘遂,是基於其峻下逐水的功效。甘遂性寒,味苦,入膀胱經,具有強力利水消腫之效,能迅速排出體內積聚的水分,適用於水腫、腹水、痰飲等病症。
然而,甘遂毒性較大,需慎用。方劑中加入甘遂,需搭配其他藥物,以減輕其毒性,並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控制其用量,避免引起不良反應。
太府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太府丹為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的常用方劑,川芎的加入有助於活血化瘀,消散瘀腫,促進傷口癒合。
二、疏散風寒: 川芎兼具疏散風寒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所致的頭風、頭痛、鼻塞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太府丹亦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川芎的加入有助於疏散風寒,促進機體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太府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下疰腳瘡」,屬於古代中醫所述濕熱下注、氣血壅滯所致的下肢瘡瘍或潰爛病症。「下疰」指濕毒或病理產物向下流注,多因風濕熱邪侵襲經絡,或氣血凝滯、肌膚失養而起。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炮製
- 甘遂(1兩):
性味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傳統用於瀉水逐飲、消腫散結。此方以煙燻炮製減其峻烈毒性,轉而取其滲透濕毒、疏通經絡之效。 - 芎藭(川芎)(1分):
性味辛溫,歸肝、膽、心包經,為血中氣藥,善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此方以煙燻甘遂,借川芎辛香走竄之性,引藥力透達下肢,兼散風濕鬱滯。
炮製特點:
以川芎煙燻甘遂,可能用意有二:
- 減甘遂毒性,使其藥性趨於溫和。
- 借川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之性,引導甘遂藥力專注於下肢(下疰部位)。
2. 給藥方式解析
- 羊腎裹藥炙服:
羊腎味甘性溫,補腎氣、益精髓。此處用為載體,一則緩和甘遂峻性,二則補益腎氣以助驅邪(腎主下肢)。 - 溫酒送服:
酒性辛熱,可助藥力宣通血脈,增強活血祛濕之效。 - 高襯雙腳:
物理性促進氣血回流,避免濕毒再度下注,符合「病在下取之上」的治療思路。
3. 方劑邏輯推論
此方針對「濕熱瘀毒下注」之機理,結合:
- 逐水透絡(甘遂)
- 行氣活血(川芎)
- 溫通補益(羊腎、酒)
形成「瀉中有散、攻補兼施」的結構,重點在疏通下肢氣血、祛除濕毒積滯,而非單純瀉下。
三、可能的延伸功效
雖原文明確主治腳瘡,但從藥物配伍推測,或可應用於:
- 濕性腳氣(腫脹潰爛)
- 下肢關節腫痛(屬濕瘀互結者)
- 陰疽流注(寒濕痰瘀凝滯)
此方特色在於「峻藥緩用」,通過炮製與服法設計,既發揮甘遂攻逐之效,又避免傷正,體現古代「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甘遂1兩(肥實連珠者,薄切,疏布囊盛之),芎1分。
上以紙籠大香爐令至密,頂留一竅,懸甘遂囊於竅問,下燒芎1塊,令煙薰甘遂,欲過更燃1塊,芍盡,取甘遂為末。
三十歲以上氣盛者滿3錢;虛者平3錢半,揭羊腎1對,批開,勻分藥在內,淨麻纏足,炭火炙熟,無令焦。臨臥爛嚼,溫酒送下。隨量飲酒,能飲1鬥者,可飲5升,以高物襯起雙腳。1服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太府丹, 出處:《雞峰》卷二十二。 組成:甘遂1兩(肥實連珠者,薄切,疏布囊盛之),芎1分。 主治:下疰腳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