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毒散

破毒散

PO D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3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肝經 16%
腎經 16%
膀胱經 16%
肺經 16%
胃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破毒散中加入滑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滑石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之效。破毒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濕熱內蘊所致的黃疸、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滑石可以清熱解毒,利濕退黃,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2. 滑利水道,排泄毒邪:滑石還具有滑利水道的作用,可以促進體內毒素的排出,有助於減輕黃疸、發熱等症狀。

因此,破毒散中加入滑石,不僅可以清熱解毒,利濕退黃,還可以滑利水道,排泄毒邪,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破毒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有效治療各種癮症和膿腫等病症。其組成中包含斑蝥,這是一種具有特殊藥用價值的昆蟲。斑蝥被認為具有強烈的毒性,但在中醫理論中,它的毒性經過炮製後可以轉化為療效,發揮出“破毒”之能。斑蝥主要含有多種生物鹼,如斑蝥鹼,這些成分在體內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的作用。中醫認為,斑蝥能夠攻破瘀血,促使膿液排出,有助於解毒消腫,對於治療膿腫、癤瘡等皮膚病變有良好的療效。儘管斑蝥的使用需謹慎,以避免過度用量導致的中毒,但在適當的劑量下,其解毒的表現尤為明顯。因此,破毒散的組方中加入斑蝥,正是根據其獨特的藥理特性,實現了臨牀效果的最大化。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破毒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橫痃」,即下疽腫毒,無論已成膿或未成膿階段皆可應用。橫痃多屬濕熱毒邪蘊結下焦,或肝經鬱火流注,導致腹股溝等處腫痛硬結。方中強調「毒氣俱從小便中出」,可見其治療原理在於攻逐濕熱毒邪,通利水道,使邪有出路。

組成與配伍邏輯推論

  1. 斑蝥(炒去頭足翅)

    • 性味辛熱,有大毒,傳統用於破血逐瘀、攻毒散結。其烈性可峻攻經絡瘀滯,開通水道,迫使深伏之濕熱毒邪外泄。
    • 炒製去頭足翅可稍減毒性,保留其「以毒攻毒」之效,針對橫痃之頑固結聚。
  2. 滑石

    • 性寒滑利,善清膀胱濕熱,利竅通淋。與斑蝥相配,一寒一熱,滑石既能制約斑蝥之燥烈,又能協同清利下焦,導毒邪從小便排出。
    • 其「末」狀形態便於分散藥力,增強滲透利濕之效。
  3. 服用方法與配伍深意

    • 分三次空腹服:減緩斑蝥毒性對腸胃的刺激,使藥力集中於下焦。
    • 少用茶湯調下:茶性涼,可助清熱,但量少以防過度利尿傷陰。
    • 佐以車前子等湯劑:若小便疼痛,說明濕熱沖擊尿道,故用車前子、木通等甘淡滲濕之品,緩解淋濁刺痛,保護水道暢通。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瀉毒為先,通利為輔」為核心:

  • 斑蝥為君,破癥散結,開通邪出路;
  • 滑石為臣,清熱利濕,稀釋毒邪濃度;
  • 最終通過利尿使毒邪外解,符合「治毒當給邪以路」的理念。其峻烈之性針對實熱壅滯之證,體現古代「結者散之」的攻邪思路。

傳統服藥法


滑石末3錢,斑蝥3個(炒去頭足翅,為末)。
上和勻。分3次,空心、食前服,一日服畢,少用茶湯調下。毒氣俱從小便中出。如小便疼痛,濃煎車前子、木通、燈芯、澤瀉湯頓服即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破毒散, 出處:《東垣試效方》卷三。 組成:滑石末3錢,斑蝥3個(炒去頭足翅,爲末)。 主治:橫痃,已成未成。

破毒散, 出處:《醫學正傳》卷六引《瘡瘍集》。 組成:信石1字,硇砂1字,黃丹1字,雄黃1字,乳香1字,斑蝥5個(去翅足),麝香少許。 主治:疔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