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風膏

趁風膏

CHEN FENG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熱 (1.1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心經 16%
脾經 16%
腎經 16%
胃經 16%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趁風膏中包含穿山甲,主要原因有二:

一、通絡散結:穿山甲性味辛、微寒,入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散結消腫之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改善風濕痺痛、筋骨疼痛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共同發揮通絡散結的作用。

二、消腫止痛:穿山甲亦具有消腫止痛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症。其能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減輕疼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穿山甲在中藥方劑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近年來因保育問題,使用受到限制。因此,應盡量尋找替代藥材,或諮詢專業醫師,以確保安全有效。

趁風膏為一種傳統中醫外用藥物,主要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肌肉酸痛等症狀。其配方中包含烏頭,這是一種具有強烈藥性的中藥材。烏頭之所以被選用,是因為它有著散寒止痛、通絡除濕的功效。在趁風膏的配伍中,烏頭可以發揮其驅風散寒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因風濕引起的疼痛與不適。然而,由於烏頭含有毒性成分,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以免發生中毒反應。因此,在趁風膏的製備過程中,會採用特殊方法來降低烏頭的毒性,確保使用的安全性。總體而言,烏頭在趁風膏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以毒攻毒」的治療原則,以及對藥物性能深入理解的智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趁風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中風,手足偏廢不舉」,即中風後半身不遂、肢體癱瘓之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症多因風邪侵襲經絡,氣血痹阻,或痰瘀滯留所致。趁風膏外貼腳心,結合藥力與溫湯發汗,旨在祛風散邪、通絡活血,促使經氣流通,恢復肢體功能。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 川山甲(穿山甲)
      性走竄,專入經絡,古稱「能透達關節,通經活絡」。左癱用左足、右癱用右足,取「同氣相求」之意,引藥直達病所,破瘀通滯。
    • 紅海蛤
      咸寒軟堅,古代用於散結化痰,此處取其「消積聚、通血脈」之功,助穿山甲化解經絡瘀滯。
    • 川烏頭
      大辛大熱,具強力祛風除濕、散寒止痛之效,生用毒性強而藥性峻猛,外用可速開痹阻,溫通陽氣。
    • 蔥白汁
      辛溫發散,既能助藥透皮吸收,又可協同川烏頭發汗解表,驅逐風邪。
  2. 外治機理推演

    • 貼敷腳心(湧泉穴)
      湧泉為腎經井穴,貼藥於此可激發腎氣,上輸以溫養肢體,下引風邪外出。
    • 溫湯浸腳發汗
      透過溫熱刺激,使腠理開泄,藥藉汗出之勢深入經絡,風寒濕邪隨汗而解,氣血得通。
    • 汗法與通絡並行
      此方融合「汗法」與「外治法」,汗出則表邪除,穿山甲、海蛤破瘀則裏滯消,標本兼顧。
  3. 半月後復治之理
    中風頑痾多痰瘀膠結,一次治療恐難盡除,間隔半月再行,既避藥力過峻傷正,又容氣血漸復,累積療效。

三、總治則與特色
此方以「外治內病」為核心,透過辛溫走竄、通絡散邪之品,結合穴位刺激與發汗法,體現古代「開閉逐邪」的治療思維,尤其適用於風寒濕痹阻型中風後遺症。然藥性峻烈,須把握劑量與操作法度。

傳統服藥法


川山甲(左癱用左足,右癱用右足)2兩,紅海蛤(如棋子者)2兩,川烏頭(大者,生用)2兩。
上為末。
每用半兩,搗蔥白汁,和成厚餅,約徑1寸半,貼在患側腳中心,用舊帛裹緊縛定,於無風密室中坐椅上,椅前放湯1盆,將貼藥腳於湯內浸,候汗出即去了藥。病未盡除,依此法隔半月20天再做1
周身汗出,宜避風;忌口遠欲以自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趁風膏, 出處:《三因》卷二。 組成:川山甲(左癱用左足,右癱用右足)2兩,紅海蛤(如棋子者)2兩,川烏頭(大者,生用)2兩。 主治:中風,手足偏廢不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