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益散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理氣行滯: 橘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化痰、行氣止痛的功效。補益散中常配伍健脾補氣之品,而橘皮可助藥力下行,避免藥物壅滯於上,同時促進脾胃氣機運行,增強補益效果。
- 健脾消食: 橘皮能健脾和胃,助消化,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補益散常用於氣虛體弱、脾胃不健者,加入橘皮可增強其健脾消食之效。
補益散方中加入大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消食導滯: 大腹皮味辛性寒,具有消食導滯、行氣止痛的功效。補益散以補益氣血為主,但若脾胃虛弱,難以消化吸收,則補益效果將大打折扣。大腹皮能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提升補益效果。
- 利水消腫: 大腹皮同時具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因脾虛水濕停留而導致的浮腫、腹脹等症狀,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避免補益過程中出現水濕阻滯的情況。
補益散方劑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茴香能起到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疼痛的作用。
- 調和藥性: 補益散方劑往往包含多味藥材,其中可能存在藥性偏寒或偏涼的藥物。加入茴香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防止寒涼藥性過於寒涼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平和,更利於脾胃吸收。
補益散中包含肉桂,主要是因為肉桂具有溫陽補腎、散寒止痛、活血通絡的功效。
肉桂味辛甘,性熱,入腎、肝、脾經。其溫陽補腎,可改善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肢冷畏寒、陽痿早泄等症狀;散寒止痛,可治療寒邪凝滯所致的腹痛、腰痛、關節痛等;活血通絡,可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因此,補益散中加入肉桂,可溫補腎陽,散寒止痛,活血通絡,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益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其主治「水腫消後常服」,顯示其為水腫消退後的調理方。水腫多與脾腎陽虛、氣化不利相關,水腫雖暫消,然體內陽氣未復、水濕運化之力仍弱,恐復發。故本方設計為「常服」之劑,意在鞏固脾腎、溫陽行氣,防濕濁再聚。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桂(半兩)
- 性味辛甘大熱,入心、腎、脾經,為溫陽化氣之核心。水腫消退後,腎陽不足者氣化無力,脾陽虛者水濕難運。桂枝(或肉桂)能助命門之火、溫通經脈,恢復陽氣推動水液代謝之能。
茴香(一兩)
- 辛溫入肝、腎、脾、胃經,兼具溫腎散寒、理氣和中之功。其芳香之性可疏達滯氣,助脾胃升降,與桂相配,强化溫下焦(腎)、理中焦(脾)之效,防止水濕停滯。
陳橘皮(一兩)
- 苦辛溫,入脾、肺經,擅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水腫後脾胃運化未復,陳皮能醒脾調氣,消除殘留濕濁,使「氣行則水行」。
大腹皮(一兩)
- 辛微溫,歸脾、胃、大腸經,專行氣寬中、利水消脹。其性輕浮,善宣通肺氣以開上竅(肺為水之上源),並導水濕從二便出,與陳皮協同調暢三焦氣機。
全方配伍特點
- 溫陽為主,佐以行氣:桂、茴香溫補下中二焦之陽;陳皮、大腹皮理氣暢中,符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原則。
- 標本兼顧:水腫雖消,本在陽虛,標在氣滯濕留。方中溫陽治本,行氣化濕治標,防復發。
- 藥性平和:全方無峻烈逐水藥,適宜久服,側重「調理」而非「攻伐」,契合水腫後期「緩則治本」思路。
推論延伸
此方若用於現代,可對應慢性腎炎、心功能不全等水腫緩解期,屬脾腎陽虛兼氣滯者。然須辨明陰虛或濕熱者不宜,因其辛溫恐助熱傷陰。
傳統服藥法
陳橘皮1兩,大腹皮1兩,茴香1兩,桂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1錢,溫米飲調下,日3次。
忌生冷、咸、酸、酒面、油膩、雞、豬等發風物,大忌針灸、飲酒、毒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益散,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陳橘皮1兩,大腹皮1兩,茴香1兩,桂半兩。 主治:水腫消後常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