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原丸中加入桑螵蛸,主要有兩個原因:
- 固腎澀精:桑螵蛸性味甘鹹平,入腎經,具有固腎澀精、止遺止瀉之效。補原丸用於腎虛精虧、遺精滑泄等症,桑螵蛸可輔助補腎固精,止遺泄之功效。
- 益智健腦:桑螵蛸亦具益智健腦之功,可改善記憶力、提高學習能力。補原丸常用於腦力不足、記憶力衰退等症,桑螵蛸可助益腦力,提高記憶力,增強補益效果。
補原丸方劑中包含益智仁,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益智仁補益脾腎,助氣血生化:益智仁性溫,味甘,入脾、腎經,能補脾健胃,益腎固精,有助於提升脾腎的運化能力,促進氣血生化,改善因脾腎虛弱導致的元氣不足、體虛乏力等症狀。
- 益智仁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補原丸方劑中,益智仁與其他補氣血、益脾腎的藥材相配合,如黨參、黃芪、茯苓等,共同起到補益脾腎、生化氣血的作用,從而達到整體調補、扶正祛邪的效果。
補原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大補元氣: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能增強人體抵抗力,提升正氣,從根本上改善體虛、氣虛等症狀,符合補原丸補益元氣的功效。
- 扶正祛邪: 人參可扶持正氣,增強人體免疫力,同時也能抑制邪氣,對於因氣虛引起的各種病症,如脾虛食少、心悸氣短、神疲乏力等,都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符合補原丸扶正祛邪的功效。
補原丸方劑中加入仙茅,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仙茅味甘溫,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益精填髓之效。補原丸主治腎虛精虧、腰膝酸軟、陽痿早泄等症,仙茅可以溫補腎陽,促進腎精生成,從而改善腎虛所致的諸多症狀。
- 助藥力,增強療效:仙茅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肉蓯蓉、巴戟天等,共同發揮補腎壯陽、益氣養血的功效,相輔相成,增強補原丸的整體療效。
補原丸中包含山茱萸,主要原因有二:
- 補腎固精: 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的功效。補原丸主治腎虛精虧、腰膝酸軟、遺精滑精、尿頻遺尿等症狀,而山茱萸正是針對腎虛精虧的症狀,起到補腎固精的作用。
- 斂陰止汗: 山茱萸亦能斂陰止汗,適用於腎陰虛所致的盜汗、虛汗等症狀。補原丸中加入山茱萸,不僅能補腎固精,也能改善腎陰虛所引起的汗液異常。
補原丸中加入菟絲子,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補腎壯陽,益精填髓:菟絲子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對於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泄、遺精滑精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補原丸常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諸多病症,因此加入菟絲子以增強其補腎壯陽之效。
- 固本培元,提高免疫力:菟絲子還有固本培元、提高免疫力的作用。現代研究表明,菟絲子中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抵抗疾病的侵襲。補原丸作為一款滋補強壯的丸劑,加入菟絲子有助於提升患者整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
補原丸中包含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補腎、健脾止瀉的功效。補原丸旨在補益元氣,而山藥能補益腎精,促進腎氣充盈,從而達到補益元氣的目的。
2. 健脾益氣:山藥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能增強脾胃消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為人體提供充足的能量,進一步補充元氣。
因此,補原丸中加入山藥,不僅能滋陰補腎,還能健脾益氣,從而達到全面補益元氣的效果。
補原丸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 巴戟天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固髓的功效。補原丸常用於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泄、遺精滑精等症,而巴戟天可有效改善腎陽不足、精氣虧虛,從而達到補腎壯陽之效。
2. 溫腎助陽: 巴戟天可溫腎助陽,溫煦脾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腎陽不足所致的脾胃虛寒。補原丸常用於脾腎陽虛、消化不良等症,而巴戟天可溫補脾腎,促進消化吸收,增強人體抵抗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原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所載「下元虛急,小水不禁,如脂如膏」,乃指腎陽虛衰、下焦不固所致之症候:
- 下元虛急:腎陽不足,氣化失司,下焦失於溫攝,膀胱約束無力。
- 小水不禁:腎虛不固,則小便頻數或失禁(類似現代之遺尿、尿崩或前列腺退化症)。
- 如脂如膏:提示小便渾濁或夾雜膏脂狀物(可能為古代所稱「膏淋」或「白淫」),與腎失封藏、精微下泄有關。
此證病機以腎陽虛為主,兼涉脾腎兩虛、精關不固,故治當溫補下元、固攝止遺。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腎固精為核心,輔以益氣健脾,組方層次分明:
溫補腎陽、固攝下焦
- 桑螵蛸:甘鹹平,專入腎經,《本草綱目》言其「治遺溺白濁」,為固精縮尿要藥。
- 益智仁:辛溫,暖腎固精,兼醒脾,善治「小便餘瀝」(《本草備要》)。
- 巴戟天、仙茅:辛甘溫熱,峻補命門之火,益精氣、強筋骨,針對下元虛冷之本。
- 菟絲子:甘平,補腎益精,平補陰陽,兼能「止遺泄」(《神農本草經》)。
澀精止遺、補益肝腎
- 山茱萸肉:酸澀微溫,補肝腎、斂精氣,治「小便頻數」(《雷公炮炙論》)。
- 芡實粉(為丸):甘澀平,益腎固精,針對「精滑不禁」之標。
益氣健脾、助生化之源
- 人參:大補元氣,助脾肺之氣以資腎陽(「土旺生金,金旺生水」之理)。
- 乾山藥:甘平,補脾益腎,固澀下焦,兼防溫藥之燥。
配伍特點
- 標本兼顧:桑螵蛸、益智仁治標急,巴戟、仙茅治本虛。
- 剛柔相濟:溫陽藥(仙茅、巴戟)配收澀藥(山茱萸、芡實),防辛燥傷陰。
- 脾腎同調:人參、山藥健脾以充養先天,契合「補後天以實先天」之旨。
服法深意
- 蓮肉湯送服:蓮子甘澀,清心固腎,增強止遺之效,兼制溫藥之性。
綜論
此方適用於腎陽虛衰兼氣弱不攝之證,透過溫陽、固澀、益氣三法並行,恢復下焦氣化與封藏之職。其組方邏輯反映明代以後「溫補學派」思想,重視脾腎雙補,對後世治療虛性遺泄、帶下、尿頻等症具深遠影響。
傳統服藥法
桑螵蛸、益智仁、人參、仙茅、山茱萸肉、菟絲子、乾山藥、巴戟。
上為末,各照常制,芡實粉為丸。
每服70-80丸,蓮肉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補原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組成:桑螵蛸、益智仁、人參、仙茅、山茱萸肉、菟絲子、乾山藥、巴戟。 主治:下元虛急,小水不禁,如脂如膏。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