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神丸方劑中加入血餘炭,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血餘炭性寒,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瘀血阻滯經絡,導致頭部疼痛、神志不清等症狀,可起到改善作用。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血餘炭亦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對於因熱毒內蘊、血熱妄行所致的頭痛、眩暈、鼻衄等症狀,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達到通神之效。
通神丸中加入人指甲,並非源於現代科學理論,而是基於傳統中醫的五行學說和經驗積累。
人指甲屬「肝」,五行屬木,而「肝主疏泄」,有調暢氣機、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在古人觀點中,指甲為人體精血所化,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的功效。
因此,通神丸中加入人指甲,旨在借其五行屬性和藥效,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改善神經功能的治療目的。
通神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安神定驚、開竅醒腦之效。其配方精妙,多種草藥相互配合,共同發揮療效。其中,「天靈蓋」為一味重要成分。「天靈蓋」在中醫學中指的是鹿或牛的頭骨,尤其指其額骨部分,因其形狀似人的頭頂百會穴,故有此稱謂。據古籍記載,天靈蓋具有重鎮安神、清心豁痰的功效,適用於治療因虛火上炎所致的心悸失眠、精神恍惚等症狀。將其納入通神丸之中,不僅能增強整體方劑的安神作用,還可輔助其他草藥,共同達到開竅醒腦的目的。由於天靈蓋來源特殊,在現代應用時需注意選用合法且符合倫理的方式取得,確保其使用既符合醫理又能兼顧生態保護。
通神丸中加入穿山甲,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 穿山甲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下乳的功效。通神丸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後遺症,而中風多因氣血瘀阻,經絡不通所致,穿山甲能有效疏通血脈,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患者恢復肢體功能。
- 通絡止痛: 穿山甲具有通絡止痛之效,能緩解中風後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同時,穿山甲也能改善中風患者的言語障礙,提高生活質量。
通神丸中包含硇砂,主要基於其開竅醒神之功效。硇砂,即為氯化銨,性辛、鹹,具有化痰開竅、醒神定志的作用。在通神丸中,硇砂與其他藥材配伍,能有效治療痰迷心竅、神志昏迷、癲癇發作等症狀。
硇砂的運用需謹慎,因其具有一定的毒性,需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方可達到治病救人的效果。
通神丸方劑中加入紫河車,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腎填精: 紫河車為胎盤,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填精、益氣養血之功效。通神丸主要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頭昏、耳鳴、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狀,而紫河車恰好能補益腎精,改善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從根本上提高治療效果。
- 益智安神: 紫河車能補益心脾,改善心神不寧,提高記憶力,對於通神丸治療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等症狀起到輔助作用。
總體而言,紫河車的加入,能有效提升通神丸的補腎益智功效,使其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通神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癲癇、失眠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雄黃乃是一種自然礦物,主要成分為砷化鉀,具有解毒、抗菌及鎮靜的作用。在通神丸中添加雄黃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其能夠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雄黃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能有效進入血液循環,協助清熱解毒和鎮靜神經。對於中醫所認為的“火旺”或“痰熱”所致之邪氣,雄黃能發揮其獨特的療效。此外,雄黃在古代被廣泛應用於各類藥物中,以其化痰、平喘的功能,對治療腦部病症具有良好的輔助效果。雖然雄黃具一定的毒性,但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合理用量可將其副作用降至最低,使通神丸在臨牀應用中達到良好療效,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通神丸中加入鬼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絡止痛: 鬼臼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能有效緩解因風寒溼邪入侵經絡所致的疼痛,如頭痛、關節痛等。
- 活血化瘀: 鬼臼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疼痛,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鬼臼在通神丸中起着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通神丸方劑中包含鬼箭羽,主要基於其 疏風解表、清熱解毒 的功效。鬼箭羽性寒,味苦,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止咳化痰之效。
方劑中加入鬼箭羽,旨在針對風熱上攻、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以其清熱解毒之力,祛除風邪、改善頭部症狀,使患者神志清醒,恢復正常。同時,鬼箭羽亦可清肺熱、止咳化痰,輔助治療風熱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通神丸中包含麝香,主要是利用其 開竅醒神 的功效。麝香氣味芳香濃烈,性溫,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通經散結的作用。對於神志昏迷、中風昏厥、跌打損傷等症狀,麝香能迅速穿透血腦屏障,直達病竈,起到醒腦開竅、活血止痛的功效。此外,麝香還有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寒凝心脈所致的胸痛、心痛等症狀,也能起到緩解作用。因此,通神丸中加入麝香,旨在通過其開竅醒神的功效,治療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
通神丸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有二: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古代醫家認為,硃砂能入心經,鎮定心神,並可化解心火,故將其加入通神丸中以改善心神失調的狀態。
- 祛風止痛: 硃砂也具有一定的祛風止痛作用,可治療風寒濕痺、頭痛眩暈等症狀。通神丸中加入硃砂,除了鎮心安神外,也能輔助其他藥材,共同達到祛風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神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通神丸主治「傳屍勞」,即傳統醫學中具傳染性的癆病(如肺癆),伴隨情志抑鬱、心神不寧(心多驚悸)、夜間盜汗、形體極度消瘦(羸瘦)等症。此類症狀多與「虛勞夾邪」或「癆蟲內蝕」相關,屬陰虛火旺、正氣耗傷兼夾毒邪的複雜病機。方劑以「通神」為名,暗示其針對隱伏深層的病邪(如癆蟲),兼顧安神定志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穢濁攻邪」核心組
- 兔糞、胎髮、人指甲/腳甲、天靈蓋:此類「人體衍生藥材」在傳統思維中屬「同氣相求」,尤其天靈蓋(頭蓋骨)與胎髮被認為可引藥入髓,攻剔伏邪;指甲與穿山甲片則取其「穿透」之力,破除癆蟲巢穴。
- 紫河車(胎盤):補精血、益元氣,既扶正又含「以人治人」的巫醫遺緒。
- 硇砂:礦物藥,腐蝕性強,用於「化積削堅」,推測用於瓦解癆病結核。
- 火煅製法:瓦器鹽泥密封、槐木火燒製,意在濃縮藥性,轉穢濁為攻邪之銳,符合「劫痰殺蟲」的峻烈思路。
「解毒辟瘟」增效組
- 雄黃、丹砂:重鎮安神兼解毒(雄黃辟穢,丹砂定驚),針對驚悸與癆蟲毒性。
- 鬼臼、鬼箭羽:名稱均帶「鬼」字,反映古人對癆病「鬼邪作祟」的認知,實則二藥能活血解毒,鬼臼更擅化痰散結,契合癆病痰瘀互結病機。
- 麝香:開竅通絡,助藥力透達周身,並緩解情思不暢之鬱滯。
配伍特點
- 攻補並行:紫河車補虛,配伍大量攻邪藥,形成「扶正以祛邪」框架。
- 多層次殺蟲:從物理穿透(穿山甲)、化學腐蝕(硇砂)到解毒(雄黃),反映古人對「蟲證」的立體圍剿思維。
- 精神症狀調理:驚悸盜汗用丹砂、麝香安神,情志不悅藉麝香開鬱,標本兼顧。
潛在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可能通過兩類途徑發揮作用:
- 藥理作用:雄黃、硇砂等具抗菌性,或抑制結核桿菌;麝香、丹砂調節中樞神經,改善盜汗驚悸。
- 心理暗示:穢濁藥材的「以毒攻毒」屬性與「通神」之名,增強患者對「驅邪」的信心,間接影響情志。
整體而言,通神丸體現了古代對癆病「毒瘀虛交錯」的認知,雖部分用藥今人視為荒誕,但其組合邏輯清晰,峻藥與補益並用,符合「癆瘵」重症的治療需求。
傳統服藥法
兔糞7粒,胎發(二七天小兒胎發),人手指甲七七片,人腳指甲七七片,天靈蓋1枚(圓者),穿山甲七七片,硇砂半兩(通明者),紫河車1具,上入瓦器內,鹽泥固濟,穿一地竅,方圓1尺,將藥瓶置於地竅內,用槐木火固定,燒一日,取出細研,再入後藥:雄黃(研)1兩,鬼臼(炒,搗末)1兩,鬼箭羽(炒,搗末)1兩,麝香(研)1兩,丹砂(研)1兩。
上將後五味末,與前燒藥相合,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別用丹砂為衣。
每服10丸,漸加至20丸,早、晚食前米飲送下,日進2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安神定志、益氣補血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神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三。 組成:乾薑(炮)1兩,知母(焙)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巴豆(去皮心膜,出油,研)半兩。 主治:酒癖。
通神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沒藥(研)1錢,五靈脂(研)1錢,乳香(研)1錢,巴豆(去皮心膜,研出油)5粒。 主治:膿血雜痢,後重疼痛,日久不癒。
通神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 組成:南星2兩,半夏4兩(切碎,銅器內炒),辰砂1兩(爲衣),狗肝1個,大皂角10個,明礬2兩(枯過)。 主治:大人、小兒諸癇病。
通神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七引《衛生家寶》。 組成:神桃2-7個(桃木上自乾不落者),黑豆1兩,巴豆7粒(去殼并心膜,研細)。 主治:五種瘧疾,熱多寒少,及諸瘧不效者。
通神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五○。 組成:大桃仁200個(去皮尖,研,以童子小便1盞半,石器內文武火熬成膏,刮出),真阿魏3分,乾蠍10個(全者,去毒),真麝香半錢。 主治:去敗膿,消膜外腫脹。主治:腎氣偏墜,疝氣腫痛,水流不止,兼腎癰。
通神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七引《聖惠》。 組成:兔糞7粒,胎發(14天小兒胎發),人手指甲49片,人腳指甲49片,天靈蓋1枚(圓者),穿山甲49片,硇砂半兩(通明者),紫河車1具,上入瓦器內,鹽泥固濟,穿一地竅,方圓1尺,將藥瓶置于地竅內,用槐木火固定,燒1日,取出細研,再入後藥:雄黃(研)1兩,鬼臼(炒,搗末)1兩,鬼箭羽(炒,搗末)1兩,麝香(研)1兩,丹砂(研)1兩。 主治:傳屍勞,情思不悅,心多驚悸,盜汗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