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瘡搓藥
MEI CHUANG CUO Y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瘍醫大全》卷三十四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18)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6%
膽經 23%
脾經 13%
心經 13%
腎經 13%
肝經
膽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梅瘡搓藥方中加入膽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殺蟲:膽礬性寒,味苦澀,具有燥濕殺蟲之效。梅瘡屬於濕熱蘊結所致,膽礬能有效去除瘡瘍中的濕氣,並殺滅導致感染的細菌或寄生蟲,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收斂生肌:膽礬具有收斂作用,能使瘡瘍表面乾燥,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同時,膽礬能抑制分泌物,減少感染機會,利於瘡瘍的康復。
「梅瘡搓藥」方劑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梅瘡多因濕熱蘊結,毒邪侵襲所致,表現為局部紅腫、疼痛、化膿等。沒藥可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加速炎症消退,緩解疼痛。
- 生肌斂瘡,促進癒合: 沒藥還具有生肌斂瘡的功效,能促進創面癒合,防止感染。梅瘡潰破後,可使用沒藥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瘢痕形成。
因此,沒藥在「梅瘡搓藥」方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有效治療梅瘡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梅瘡搓藥】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楊梅瘡」,即古代對梅毒(性傳染疾病)引發皮膚潰爛、疳瘡等病變的統稱。其症狀多表現為皮膚破潰、流膿血、結痂或硬結,甚至深入筋骨。方名「搓藥」暗示其為外用製劑,透過局部塗搓以清腐斂瘡、拔毒生肌。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膽礬(主藥)
- 性味辛寒,有毒,外用具強力「腐蝕斂瘡」之效。
- 煨製後毒性稍減,研末可祛腐生新,直接作用於瘡面,清除壞死組織。
- 古籍載其能「殺蟲解毒」,對楊梅瘡之濕毒腐肉尤效。
沒藥(輔藥)
- 性味苦平,活血散瘀、消腫生肌,外用能促進瘡口癒合。
- 與膽礬配伍,一攻(蝕腐)一補(修復),緩和膽礬峻烈之性並減輕疼痛。
京墨(賦形劑兼藥引)
- 傳統以松煙墨入藥,性涼止血、收斂抗菌。
- 調和膽礬、沒藥成膏,黏附患處,加強藥效滲透;其炭質特性吸附膿毒,助清瘡面。
三、方劑作用推論
此方以「蝕腐解毒」為核心:
- 膽礬直接腐蝕瘡面壞死組織,殺滅表淺病原(如梅毒螺旋體)。
- 沒藥改善局部血循,防止瘀血腐敗,並加速新肌生長。
- 京墨涼血固澀,防止毒邪擴散,協同形成保護層。
全方為古代「以毒攻毒」思維之體現,針對楊梅瘡濕熱腐潰之標症急治,屬外治峻劑,推測適用於瘡面膿腐未脫、久不收口之階段。
傳統服藥法
膽礬(5錢,研碎,紙包面裹,煨熟,取研細末)1錢,沒藥8分。
京墨調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梅瘡搓藥, 出處:《瘍醫大全》卷三十四。 組成:膽礬(5錢,研碎,紙包面裹,煨熟,取研細末)1錢,沒藥8分。 主治:楊梅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