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瘡神效丸
MEI CHUANG SHEN XIAO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馮氏錦囊·外科》卷十九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3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梅瘡神效丸」方劑中包含「肥皂核」,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肥皂核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可針對梅瘡所引起的熱毒、腫痛等症狀進行治療。
- 活血化瘀,排膿生肌: 肥皂核同時具備活血化瘀、排膿生肌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清除淤積,加速膿液排出,並促進創口癒合。
因此,「梅瘡神效丸」方劑中加入「肥皂核」旨在綜合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排膿生肌等作用,達到治療梅瘡的功效。
梅瘡神效丸中加入槐花,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理作用。
槐花性涼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梅瘡屬濕熱毒邪侵犯肌膚所致,而槐花能清熱解毒,並可涼血止血,有效控制瘡瘍的發展,促進傷口癒合,緩解疼痛,達到治療梅瘡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梅瘡神效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楊梅瘡」,即傳統中醫對梅毒一類皮膚潰瘍、瘡瘍病症的稱謂。楊梅瘡多因濕熱毒邪蘊結,或穢濁之氣侵襲所致,常見皮膚紅腫潰爛、膿血夾雜,甚則蔓延全身。本方以清熱解毒、燥濕殺蟲為主,兼活血散結,適用於毒邪深入血分、瘡瘍久不斂口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棉花核(炒):
性平偏溫,傳統認為能通竅散結,炒後減其油膩,助於行氣活血。楊梅瘡毒邪鬱結,用之可疏通經絡,促進瘡毒外透。肥皂核(炒黃):
肥皂核(或指皁角核)具辛散之性,炒黃後緩其峻烈,能化痰散結、祛風殺蟲。此處用於化解濕毒膠結之勢,助毒邪從皮膚外發。槐花米(炒):
槐花涼血止血,炒後兼收斂之效。楊梅瘡多伴血熱妄行,槐花可清血分濕熱,防止瘡毒內陷營血。廣膠(楚皮拌炒):
廣膠(如阿膠或黃明膠)補血滋陰,楚皮(即牡荊皮)辛溫燥濕。二者拌炒後,膠質得辛散之力,既可滋養血脈,又能宣通濕毒,修復瘡面。馬料豆(炒)與麻子(炒):
馬料豆(黑豆)利水解毒,麻子(火麻仁)潤腸通便。炒製後減其滑利,增其健脾祛濕之效。二者協調,使毒邪從二便分消,不致鬱滯體表。上身加川山甲(土炒):
若瘡生上身(近頭面、胸背),加穿山甲土炒,取其穿透之力,引藥上行,散結排膿。土炒後藥性溫和,專攻經絡瘀滯。雄豬膽汁為丸:
豬膽汁苦寒,清熱解毒力強,為丸既能增強全方殺蟲治瘡之效,又能防腐生肌。酒送服:
酒性辛熱,可溫通血脈,助藥力速達病所,同時反佐豬膽汁之寒涼,防涼遏冰伏。
三、全方配伍邏輯
- 攻毒逐邪:以肥皂核、槐花米、豬膽汁直清濕熱毒邪。
- 活血透絡:棉花核、川山甲疏通經絡,使毒有出路。
- 調和氣血:廣膠滋血,馬料豆健脾,麻子潤燥,標本兼顧。
- 分消病勢:上宣(酒)、下利(二便)、外透(皮膚),多途徑祛邪。
此方體現了中醫治瘍科「以通為用」的思路,結合炒製減毒、攻補兼施之法,適用於楊梅瘡毒盛而正未大虛者。
傳統服藥法
棉花核半升(炒),肥皂核半升(炒黃),槐花米半升(炒),廣膠半升(楚皮拌炒),馬料豆半升(炒),麻子半升(炒)。
生在上身者,加川山甲2兩(土炒)。
上為末,雄豬膽汁為丸。
每服5錢,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梅瘡神效丸, 出處:《馮氏錦囊·外科》卷十九。 組成:棉花核半升(炒),肥皂核半升(炒黃),槐花米半升(炒),廣膠半升(楚皮拌炒),馬料豆半升(炒),麻子半升(炒)。 主治:楊梅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