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腸痔漏方」中加入龜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的功效。痔漏常因脾虛濕熱、血熱妄行所致,龜板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痔漏的出血、疼痛等症狀。
- 補腎固精,收斂止瀉: 龜板亦有補腎固精、收斂止瀉的作用。痔漏患者常伴有腎虛精虧、腸道蠕動過快等問題,龜板可補腎固精,收斂腸道,改善患者的排便狀況,減少痔漏的反覆發作。
「通腸痔漏方」中加入槐花,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
槐花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其清熱涼血之性,可有效緩解痔瘡引起的紅腫疼痛、出血等症狀;而止血消腫之效,則能幫助收斂痔瘡,減少出血和腫脹。
因此,槐花在「通腸痔漏方」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止血消腫,有助於改善痔瘡患者的症狀。
通腸痔漏方中的[肥皂核],主要用於收斂止血、消腫。肥皂核含有皁苷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對於痔瘡引起的出血和腫脹具有良好的收斂作用。它能夠幫助止血,縮小痔瘡的體積,減少因痔瘡引起的腫脹和不適。因此,肥皂核在[通腸痔漏方]中有助於緩解痔瘡症狀,促進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通腸痔漏方」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與來源
「通腸痔漏方」出自《吳氏醫方彙編》,由吳杖仙所著。其主要組成包括:
- 龜板(酥炙):一兩
- 槐花(炒黃):一兩
- 肥皂核(炒黃色):一兩
- 戌蓋(即狗頭骨,用羊酥油炙):一個
此外,根據病情,可加入酥炙番木鱉(三錢),以加強療效。
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本方主要針對「痔漏」而設,所謂「痔漏」即現代醫學所稱的肛瘺。根據方劑組成及文獻描述,其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滋陰補腎,固本培元: 龜板味鹹,性寒,具有滋陰潛陽、益腎健骨的功效。痔漏的發生與體內陰液不足、腎氣虧虛有關,龜板的加入可以補益腎陰,固本培元,從根本上改善體質,為修復病竈提供基礎。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槐花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痔漏常因濕熱蘊結、血熱妄行所致,槐花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有助於緩解痔漏的紅腫熱痛、出血等症狀。
消炎止痛,潤腸通便: 肥皂核味苦澀,性平,具有消炎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痔漏常伴有局部炎症和排便困難,肥皂核能消炎止痛,減輕局部不適,同時潤腸通便,保持大便通暢,有利於病竈的修復。
祛瘀生肌,加速癒合: 戌蓋,即狗頭骨,經羊酥油炙後,具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同時,在《吳氏醫方彙編》中另有一方提到「活龜一個,將草紙濕包,外用鹽泥封固,炭火煅,存性」,煅燒龜甲,亦能起到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配合上述藥物,能加速病竈的癒合,促進新肉生長。
加強療效: 若痔漏流膿,可加入酥炙番木鱉。番木鱉具有散結消腫、攻毒止痛的功效,能加強消腫止痛和排膿的作用。
用法與劑量
- 製劑方法: 上述藥物共研為末,用醋煮鱉湯製成丸劑,大小如桐子。
-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五十丸,每日三次,早晚空腹時用白湯送服。
- 劑量調整: 年輕者,用量不超過二兩;病情較重者,用量不超過四兩。
綜合分析
「通腸痔漏方」在治療痔漏時,並非單純的止痛止血,而是從整體出發,兼顧了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滋陰補腎、祛瘀生肌等多方面的因素。通過多種藥物的協同作用,既能緩解局部症狀,又能改善整體體質,從而達到「除根」的效果。此方劑的配伍,可謂攻補兼施,標本兼治,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思想。
此外,《吳氏醫方彙編》還收錄了「痔瘡神驗方」,使用馬齒莧膏和槐角末製成外用藥,亦能達到「脫管生肌」之效,可見古人對於痔漏的治療手段多樣,注重內外兼治,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鑒。
傳統服藥法
龜版(酥炙)1兩,槐花(炒黃)1兩,肥皂核(炒黃色)1兩,戍蓋1個(即狗頭骨,用羊酥油炙)。
如漏流膿,加酥炙番木鱉3錢同丸。
上為末,醋煮鱉湯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白湯送下,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通腸痔漏方, 出處:《吳氏醫方類編》卷五。 組成:龜版(酥炙)1兩,槐花(炒黃)1兩,肥皂核(炒黃色)1兩,戍蓋1個(即狗頭骨,用羊酥油炙)。 主治:痔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