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梅柿丸方劑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瀉: 烏梅味酸澀,性平,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其富含鞣酸,能抑制腸道蠕動,減少腸液分泌,有助於治療因脾胃虛弱、腸道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瀉。
- 生津止渴: 烏梅性酸,入肺經,可生津止渴,潤肺止咳。對於因脾胃虛弱、津液不足導致的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等症狀,烏梅也能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烏梅在梅柿丸中起到收斂止瀉、生津止渴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脾胃虛弱、腸道功能紊亂等症狀的目的。
梅柿丸中加入柿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潤肺止咳: 柿餅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止喘的功效。其富含維生素C及多種礦物質,能有效緩解肺燥咳嗽、咽喉乾燥等症狀。
2. 補脾益氣: 柿餅亦能健脾益氣,助消化,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者有一定療效。搭配梅子等酸性藥材,能更有效地促進消化,增強食慾。
因此,梅柿丸中加入柿餅,不僅能起到潤肺止咳的作用,更能增強脾胃功能,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梅柿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主療「便血」,指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瘡、腸風臟毒)所致之血色鮮紅或晦暗,隨大便而下者。其證多因腸道濕熱、脾虛不攝或陰虛絡傷所致。梅柿丸以簡易配伍,針對輕中度便血,尤適於虛熱夾濕、腸絡不固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味性效解構
烏梅(2兩)
- 性味:酸澀平,入肝、脾、肺、大腸經。
- 核心作用:
- 收澀止血:酸斂之性可固攝腸絡,減少出血,《本草綱目》謂其「治溲血、下血」。
- 澀腸止瀉:若便血伴隨泄瀉(如慢性腸炎),烏梅能斂腸止滑。
- 抗菌緩痛:現代研究顯示其有机酸對腸道病菌(如痢疾桿菌)有抑制效果,或間接減輕黏膜炎性出血。
柿餅(4兩)
- 性味:甘澀寒,入肺、胃、大腸經。
- 核心作用:
- 清熱潤燥:甘寒能清腸中虛熱,緩解因熱傷血絡之出血。
- 涼血止血:柿霜(柿餅白粉)具收斂作用,《本草衍義》載其「治血淋、腸風」。
- 保護黏膜:富含鞣質,可促使創面蛋白凝固,形成保護層以止血。
2. 配伍邏輯
- 酸甘化陰,協同止血:
烏梅之酸與柿餅之甘相合,暗合「酸甘化陰」之理,能滋養陰血而平虛火,適用於陰虛內熱或久病傷陰之便血。 - 剛柔相濟,標本兼顧:
烏梅酸收力道強,主「斂」;柿餅甘潤兼清,主「潤」。二者一收一潤,既可即時止血,又能潤燥防過斂致便結,共奏和緩之效。 - 蒸製增效:
蒸熟搗爛使兩藥藥性融合,柿餅寒性稍減(避免過寒傷脾),烏梅酸味更易溶出,丸劑形式利於緩釋藥力於腸道。
3. 治療原理推導
此方針對「腸絡損傷,虛熱夾濕」之機:
- 出血期:以烏梅澀腸止血、柿餅涼血,直接控制出血。
- 恢復期:烏梅抗菌、柿餅護膜,助黏膜修復;酸甘之性微調腸道酸鹼環境,抑制異常發酵(古人稱「化濕」)。
4. 延伸思考
若便血屬「實熱暴注」(如急性菌痢鮮血便),此方力緩恐難勝任;若為「脾陽虛寒」之黑便(上消化道出血),則需溫攝,非本方所宜。然對慢性痔血、腸風下血日久陰傷者,簡便有效。
結語
梅柿丸以尋常食材入藥,體現「藥食同源」之智。其組方簡約,然酸收甘潤並行,既合中醫「斂潤並用」之法,亦暗合現代對消化道黏膜保護之理解,堪稱民間驗方之典範。
傳統服藥法
烏梅2兩,柿餅4兩。
加水少許,飯上蒸熟,搗爛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錢,1-2口吞下。2-3次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梅柿丸,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烏梅2兩,柿餅4兩。 主治: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