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實丸

梅實丸

MEI SH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心經 16%
膽經 16%
肝經 16%
胃經 16%
脾經
心經
膽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梅實丸方劑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梅實性酸收斂,易傷脾胃,而大棗性甘溫,可緩和梅實的寒涼之性,避免其過於收斂而損傷脾胃,並促進藥力吸收,使其更好地發揮功效。
  2. 補益脾胃: 大棗具有補脾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可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並提高機體免疫力,有利於疾病的恢復。

梅實丸中加入酸棗仁,主要是因為酸棗仁具有安神寧心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的配伍,能有效 緩解失眠、心悸、多夢等症狀

酸棗仁性味甘酸、微溫,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的功效。其所含的皁苷、黃酮類物質等成分,能調節神經系統功能,抑制中樞神經興奮性,促進睡眠

與梅實丸中其他藥材如烏梅、茯苓等搭配,能增強安神寧心之效,且有助於健脾益氣,緩解脾胃虛弱導致的失眠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梅實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傷寒後,膽冷不得睡」,即傷寒病癒後因膽氣虛寒、陽氣未復,導致心神失養、夜臥不安的證候。其病機與「膽寒」密切相關,古人認為膽主決斷,膽氣虛冷則易驚悸不寐;而傷寒後正氣受損,陽氣未能及時溫煦膽腑,故以梅實丸溫膽安神。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梅實肉(烏梅)

    • 酸收溫膽:烏梅味酸,性溫(或平),《本草綱目》載其能「斂肺澀腸,治虛煩不安」。其酸味可斂浮越之虛陽,溫性可緩膽腑之寒,助膽氣歸位。
    • 安神除煩:烏梅具生津安神之效,針對傷寒後津虧內擾所致煩躁不眠。
  2. 大棗肉

    • 補脾養營:大棗甘溫,補中益氣,滋養營血。透過補脾土以實膽木(五行中土生金,金克木,但膽屬甲木,需土氣培植),間接溫膽氣。
    • 和陰助眠:《傷寒論》常用大棗調和營衛,此處藉其甘緩之性,協調陰陽以助安寐。
  3. 酸棗仁(炒)

    • 養肝膽,安心神:酸棗仁炒後增其溫性,專入肝膽二經,《別錄》言其「治煩心不得眠」。既能養肝血以涵膽氣,又可直接寧心安神,標本兼顧。
    • 酸甘化陰:與烏梅、大棗配伍,形成「酸甘化陰」之勢,滋陰血而斂浮陽,契合膽冷陰陽不交之病機。

三、方劑配伍特點

  • 酸溫並行:全方以酸味(烏梅、酸棗仁)為主,佐甘溫(大棗),共奏溫膽、斂陽、養血之效。
  • 從肝膽論治失眠:膽冷不得睡,實與肝膽相表裡相關。烏梅斂膽,酸棗仁養肝,大棗培土,三者協同恢復肝膽調節睡眠的功能。
  • 製丸含化:丸劑緩釋,含化則藥性由口腔黏膜吸收,逐步作用於上焦(胸膈、心肺),契合「膽熱上擾」或「膽虛氣逆」之病位。

四、延伸思考
此方體現「膽虛寒」理論,與現代「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或「傷寒後遺症之失眠」有一定對應關係。其組方簡潔,重用酸味藥物,符合《內經》「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酸收之」的調神思路,適於虛性、寒性失眠,若屬熱證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梅實肉、大棗肉、酸棗仁(炒)各等分。
上同搗成膏,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臨臥含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梅實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二。 組成:梅實肉、大棗肉、酸棗仁(炒)各等分。 主治:傷寒後,膽冷不得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