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固胎丸中加入黃芩,主要是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安胎止嘔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安胎止嘔的功效。妊娠期間,胎氣不穩,容易出現熱毒上炎、濕熱下注等症狀,導致胎動不安、嘔吐腹瀉等症狀。黃芩可清熱解毒,燥濕止瀉,安胎止嘔,有助於穩定胎氣,預防流產。
此外,黃芩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預防妊娠期感染,保障母嬰健康。
固胎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固攝胎氣: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孕婦脾胃虛弱,易導致胎氣不固,出現胎動不安、滑胎等現象。白朮健脾益氣,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從而固攝胎氣,安胎止滑。
- 補氣升陽,防止滑胎:白朮具有補氣升陽之功效,可改善孕婦氣虛下陷之症狀,防止胎兒滑落。尤其對於脾腎陽虛、氣血不足所致的滑胎,白朮更能發揮良好的作用。
總之,白朮在固胎丸中,主要起到健脾益氣、固攝胎氣、補氣升陽的作用,有助於安胎止滑,保障母體和胎兒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固胎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氣血不充之滑胎」,指孕婦因氣血虛弱,胎元不固,導致妊娠期間反覆流產,常見於妊娠3-4月或6-7月時墮胎。中醫認為,胎孕賴氣血以養,若氣虛不能固攝胎元,血虛不能濡養胎胞,則易致滑胎。此方旨在補益氣血、健脾固腎,以穩定胎元。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厚杜仲(炒)
- 性味甘溫,歸肝腎經,為傳統安胎要藥,尤擅補肝腎、強筋骨。炒製後溫性增強,能溫補腎氣,穩固胎元。肝腎為衝任之本,腎氣足則胎元自固。
西砂仁(淡鹽湯炒)
- 辛溫芳香,歸脾胃經,功能醒脾和胃、理氣安胎。以淡鹽水炒製,可引藥入腎,兼顧脾胃與下焦。砂仁能緩解妊娠氣滯,防止補藥壅滯,並助氣血生化。
白朮(漂炒)
- 甘苦溫,歸脾胃經,為補氣健脾要藥。漂炒後減其燥性,更適合孕婦。白朮能健脾益氣,使中焦健運以化生氣血,土旺自能載胎。
條芩(酒炒)
- 即黃芩,性寒,歸肝膽經,酒炒後緩其寒性,專清血分虛熱。妊娠後陰血下聚養胎,易生虛火,黃芩可清熱安胎,防止熱擾胎元。
歸身(酒炒)
- 當歸之歸身專於補血,酒炒後增強其活血養血之效。血足則胎得所養,配合補氣藥,共成氣血雙補之功。
淮山藥(煮糊為丸)
- 甘平,補脾肺腎,煮糊為丸可增強黏滯之性,緩藥效而持久。山藥既能健脾益氣,又可補腎澀精,助杜仲固腎安胎。
全方配伍思維
- 肝腎同補,脾腎兼顧:杜仲、山藥補腎固胎,白朮、砂仁健脾益氣,符合「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源」之理論。
- 氣血雙調:白朮補氣,歸身補血,條芩清熱以防血熱動胎,砂仁理氣以防滯。
- 動靜結合:補益中佐以砂仁行氣,避免滋膩;溫補中配伍條芩清熱,防過燥生火。
總結
此方從補腎健脾、益氣養血、清熱安胎三方面著手,標本兼治,使氣血充盛、衝任調和,胎元自穩。
傳統服藥法
厚杜仲(炒)8兩,西砂仁(淡鹽湯炒)2兩4錢,白朮(漂炒)6兩,條芩(沈水者,酒炒)4兩,歸身(酒炒)3兩。
淮山藥隨用,煮糊為丸。
空心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固胎丸, 出處:《肯堂醫論》卷下。 組成: 固胎丸(《肯堂醫論》卷下。)出處:《肯堂醫論》卷下。組成:條芩2兩,于朮1兩。主治:安胎。 。 主治:安胎。
固胎丸, 出處:《醫鈔類編》卷十七。 組成:厚杜仲(炒)8兩,西砂仁(淡鹽湯炒)2兩4錢,白朮(漂炒)6兩,條芩(沉水者,酒炒)4兩,歸身(酒炒)3兩。 主治:胎動不安。
固胎丸, 出處:《葉氏女科》卷二。 組成:人參、黃耆(蜜炙)、茯苓、白朮(蜜炙)、杜仲(鹽水炒)、川續斷、山萸肉、白芍、丹參、川芎、山藥、當歸、生地黃、香附(制)、砂仁、薄荷。 主治:氣血不充之滑胎,妊娠3-4月而墮,或6-7月而墮,或屢孕屢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