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菖蒲煎中包含石菖蒲,其主要原因如下:
- 開竅醒神: 石菖蒲性溫,味辛,歸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健脾之效。方中以石菖蒲開竅醒神,可改善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提高藥效。
- 行氣活血: 石菖蒲還具有行氣活血之功,可通經絡、散瘀血,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頭昏腦脹、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菖蒲煎中以石菖蒲為君藥,起着開竅醒神、行氣活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治療多種病症。
菖蒲煎中加入款冬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寒邪阻肺,咳嗽痰多:菖蒲性辛溫,能開竅醒神,化痰止咳。而款冬花味甘性溫,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止喘之效。兩者合用,可溫肺散寒,化痰止咳,適用於寒邪阻肺,咳嗽痰多,甚至伴有胸悶氣短等症狀。
- 補肺氣,益腎陰:款冬花亦有補肺氣、益腎陰之效,可緩解肺虛引起的咳嗽、氣喘、咯血等症狀。菖蒲則能升清降濁,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款冬花補肺氣、益腎陰的效果發揮。
菖蒲煎中加入紫菀,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菖蒲性辛溫,善於開竅醒神,而紫菀性溫潤,長於宣肺化痰,二者搭配,可協同作用,既能開竅醒神,又能宣肺化痰,對於痰濁阻竅、神志不清等症狀,療效更佳。
- 針對病因,多管齊下:菖蒲煎主要針對痰濁阻竅、神志不清等症狀,紫菀除了宣肺化痰之外,還有潤肺止咳的功效,可同時解決痰濁和肺氣不足的問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菖蒲煎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扶正固本:菖蒲性辛溫,具有開竅醒神、化濕利水之效,但其性較烈,易傷正氣。人參性溫和,補氣益血,可緩解菖蒲的燥性,並扶助正氣,避免過度損耗。
- 增強療效:人參具有益氣生津、補脾益肺之效,與菖蒲配伍,可增強開竅醒神、化濕利水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佳。同時,人參可改善菖蒲的苦寒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菖蒲煎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菖蒲煎主治「肺中風邪,肩息喘鳴,或發咳嗽」。其核心病機為風邪襲肺,導致肺氣壅滯、宣降失司,表現為呼吸急促(肩息)、喘息有聲(喘鳴)及咳嗽等症狀。此方針對肺氣不宣、痰濁內阻的病理狀態,具有祛風宣肺、化痰止咳、益氣扶正之效。
組成與方義分析
石菖蒲(1兩)
- 性味辛溫,歸心、胃經,傳統用於開竅化痰、醒脾化濕。
- 在本方中,其辛散之性可宣通肺竅,祛風邪而化肺中痰濁,緩解喘鳴咳嗽。
款冬花(去枝梗,1兩)
- 性味辛溫,專入肺經,為潤肺止咳要藥。
- 能溫肺化痰,主治「咳逆上氣」,尤其擅長治療久咳、寒咳,與紫菀協同增強化痰止咳之力。
紫菀(去土淨,洗,焙乾,1兩)
- 性味苦甘微溫,歸肺經,長於潤肺下氣、消痰止咳。
- 與款冬花為經典藥對(如《千金方》紫菀湯),共奏化痰平喘之效,針對肺氣壅塞之喘鳴。
人參(去蘆頭,1兩)
- 性味甘微溫,大補肺脾之氣。
- 在祛邪方中佐以人參,既可扶助正氣以抵禦風邪,又能防辛溫藥物耗散肺氣,體現「扶正祛邪」思路。
治療原理與配伍邏輯
此方以「宣肺化痰為主,益氣扶正為輔」:
- 祛邪層面:
石菖蒲辛開肺氣,款冬花、紫菀溫潤化痰,三藥合用直接針對風邪襲肺、痰阻氣逆的病機,解除喘鳴咳嗽。 - 扶正層面:
人參補益肺氣,增強肺的宣降功能,同時防止痰濕再生。 - 劑型設計:
煉蜜為丸,既可緩和藥性(防辛溫過燥),又能藉糯米飲送服(甘緩和中),適合肺虛兼痰濁的慢性咳嗽。
總結
菖蒲煎通過宣肺祛風、化痰止咳、益氣固本三方協同,適用於肺氣不足兼風痰壅肺之證,體現「攻補兼施」的制方特點。其組方簡潔,重點突出肺系疾病的氣機調理與痰濁化解,符合傳統中醫「標本同治」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石菖蒲1兩(1寸九節者良),款冬花(去枝梗)1兩,紫菀1兩(去土淨,洗,焙乾),人參1兩(去蘆頭)。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皂子大。
每服1丸,食後、臨臥煎糯米飲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菖蒲煎,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四。 組成:石菖蒲1兩(1寸九節者良),款冬花(去枝梗)1兩,紫菀1兩(去土淨,洗,焙乾),人參1兩(去蘆頭)。 主治:肺中風邪,肩息喘鳴,或發咳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