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石蓮子散中包含石蓮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濕止瀉: 石蓮子性寒,味甘,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瀉、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熱毒熾盛、濕熱內蘊所致的發熱、口渴、咽痛、腹痛、腹瀉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 滋陰補腎,益精固髓: 石蓮子同時具有滋陰補腎、益精固髓的作用。對於腎陰虛、精血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遺精早泄等症狀,也有不錯的緩解效果。
石蓮子作為方劑中的主要藥材,其清熱利濕、滋陰補腎的雙重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可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石蓮子散中加入石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開竅醒神:石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開痰、理氣止痛的功效。石蓮子散以治療神志昏迷、痰濁阻竅為主,石菖蒲可通過開竅醒神,幫助患者恢復意識,並疏通經絡,利於痰濁排出。
- 健脾化濕:石蓮子散中常加入健脾化濕的藥物,而石菖蒲亦具健脾化濕的功效,可助藥力,加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治療脾胃濕濁所致的疾病。
石蓮子散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人參的 補氣固本 之效。
石蓮子散本身主治 腎虛,而腎虛常伴隨 氣虛,表現為面色蒼白、疲乏無力、精神不振等症狀。人參作為補氣藥,能 益氣扶正,增強人體抵抗力,從而 改善腎虛導致的氣虛症狀,並輔助石蓮子散 滋陰補腎,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人參也能 提高免疫力,對於腎虛導致的抵抗力下降亦有所幫助,因此在石蓮子散中加入人參,可謂 相輔相成,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蓮子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噤口痢
「噤口痢」為痢疾重症,特徵為患者因邪熱內蘊、脾胃虛弱,導致飲食難進、嘔惡不納,甚至完全無法進食(「噤口」即口不能開、拒絕飲食)。此症多由濕熱毒邪壅滯腸道,上攻於胃,使胃氣閉塞不通所致。古代醫家認為,治療需清熱解毒、醒脾開胃,同時固護正氣以防脫陷。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石蓮子(半兩)
- 性味歸經:甘澀微苦,平;歸脾、胃、心經。
- 作用:
- 清熱解毒:石蓮子為蓮實老熟墜淤泥中而成,質堅色黑,善清濕熱之毒,尤針對痢疾膿血。
- 健脾止痢:其甘澀之性可固腸止瀉,兼能醒脾開胃,破除「噤口」之關鍵。
- 交通心腎:古人認為噤口痢與心火亢、腎陰乏相關,石蓮子能引心火下行,助脾胃運化。
2. 人參(二錢)
- 性味歸經:甘微苦,溫;歸脾、肺、心經。
- 作用:
- 大補元氣:噤口痢患者氣虛欲脫,人參可益氣固脫,振奮脾胃之氣,助受納水穀。
- 生津安神:其甘潤生津,能緩解熱毒傷津之口渴煩躁,安定神明以助胃氣恢復。
3. 石菖蒲(二錢)
-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心、胃經。
- 作用:
- 芳香開竅:其辛香之性直通胃腑,化解濕濁壅滯,破除「噤口」之閉塞。
- 醒脾化濕:痢疾多夾濕邪,菖蒲能燥濕醒脾,助脾胃升清降濁。
- 和中止嘔:通過調暢氣機,緩解嘔惡不食之症。
配伍原理與治療機制
清補並行:
- 石蓮子清熱解毒為主,人參補氣扶正為輔,一清一補,既祛邪又不傷正。
- 針對噤口痢「邪盛正虛」之病機,避免純攻伐致氣脫,或純滋補助邪滯。
醒脾開胃:
- 石菖蒲辛香走竄,與石蓮子協同「開噤」,恢復脾胃受納功能。
- 人參補氣助運化,三者共奏「醒脾→納穀→化滯→止痢」之效。
標本兼治:
- 治標:石蓮子、菖蒲直接解決濕熱毒邪與胃氣閉塞。
- 治本:人參固護元氣,防痢久耗氣傷陰,斷病勢惡化之機。
用藥巧思:
- 陳米飲調服:陳米(儲存年久之米)性平味淡,和中養胃,既能載藥入腸,又可緩和藥性,避免苦寒傷胃。
總結
此方以石蓮子為君清熱止痢,人參為臣扶正抗邪,石菖蒲為佐使開竅醒脾,組成簡潔而切中噤口痢之核心病機。全方兼顧「祛濕熱、開胃氣、補虛損」,體現古代醫家對重症痢疾「攻不傷正、補不留邪」的辨治智慧。
傳統服藥法
石蓮子半兩,石菖蒲2錢,人參2錢。
上為細末,分作三服。
不拘時候,陳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石蓮子散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相同名稱方劑
石蓮子散, 出處:《醫統》卷八十三。 組成:石蓮子半兩,石菖蒲2錢,人參2錢。 主治:噤口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