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蓮湯
SHI LI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極寒 (0.12)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心經 27%
脾經 27%
胃經 17%
肺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蓮湯中包含「石蓮子」,乃因其藥性寒涼,具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之效。
石蓮子,即蓮子,其性味甘平,入心、脾、腎經,具有養心安神、益腎固精、補脾止瀉等功效。石蓮湯作為清熱解毒之方,使用石蓮子,不僅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更能兼顧補益脾腎,避免因寒涼藥物而損傷正氣,使藥效更為全面。
石蓮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血: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效。石蓮湯多用於治療氣虛血虧、津液不足所致的病症,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口渴乏力等。人參的加入可以補益氣血,改善這些症狀。
- 扶正祛邪: 人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石蓮湯中可能加入其他藥材,治療過程中,人參可以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增強患者的抵抗力,促進疾病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石蓮湯主治「咽喉如有物噎塞,飲食不下」,此症狀屬中醫「梅核氣」或「噎膈」範疇。
- 梅核氣:多因情志鬱結、氣機不暢,痰氣交阻於咽喉,自覺異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但飲食實際可入(功能性疾病)。
- 噎膈:則可能涉及食道狹窄或氣逆痰阻,進食時梗阻感明顯(或兼器質性病變)。
本方所治偏向「痰氣鬱結」或「胃虛氣逆」所致咽噎,病位在咽喉與胃,屬虛實夾雜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 石蓮子(炒,取肉):
- 性味甘澀平,主入脾、胃、心經。
- 炒用強化其「健脾消食、開胃止嘔」之效,兼能澀腸固氣,適用於胃虛氣逆或痰濕中阻之噎塞。
- 人參:
- 大補元氣,益脾肺之氣,助運化而升清降濁。
- 氣足則痰濕自消,氣順則噎塞得解,針對「本虛」之病機。
- 杵頭糠(即米糠或穀皮):
- 性味甘平,傳統用於「開噎、下氣、消積」。
- 其輕浮之性可宣通上焦氣機,物理性助痰濕下行,為治標之藥。
2. 配伍邏輯
- 標本兼治:
- 人參補氣治本,石蓮子健脾消痰,杵頭糠化滯開噎,三者虛實並調。
- 氣機升降:
- 人參升清,杵頭糠降濁,石蓮子調和中焦,共復氣機通暢。
- 藥性協同:
- 石蓮子之澀收佐人參之補,防氣補而壅滯;杵頭糠之宣散助痰濕下行,防石蓮子過澀。
3. 可能功效延伸
- 心理生理共調:若因憂思傷脾(心脾氣虛),人參可安神益智,石蓮子清心除煩,間接緩解情志致病的咽噎感。
- 粘膜修復:杵頭糠含膳食纖維或微量成分,或能局部刺激分泌,保護咽喉食道黏膜。
三、總結
此方適合「脾虛痰氣交阻」之咽噎,以補氣健脾為本,輕宣降逆為標,組方簡潔而兼顧氣血津液之調。若屬純實證(如痰火壅盛)或純虛證(如陰虧燥結),則需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石蓮子(炒,取肉)1分,人參1分,杵頭糠1分。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食後溫服,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相同名稱方劑
石蓮湯, 出處:《血證論》卷八。 組成:人參1錢半,黃芩3錢,黃連2錢,石蓮(即蓮米有黑殼者)3錢。 主治:痢疾,噤口不食。
石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四。 組成:石蓮子(炒,取肉)1分,人參1分,杵頭糠1分。 主治:咽喉如有物噎塞,飲食不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