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長春丸方中使用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 苦參味苦性寒,入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方中使用苦參,可針對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皮膚濕疹、陰癢、帶下、小便不利等。
- 瀉火解毒: 苦參還可清瀉肺胃之火,並解毒消腫。對於因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苦參亦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長春丸中使用苦參,可發揮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針對濕熱蘊結、熱毒上炎等病症,達到治療目的。
長春丸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獨活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效果。長春丸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症,而獨活可有效改善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達到通絡止痛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獨活與長春丸其他藥材,如羌活、防風等,具有相似的功效,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祛除風寒濕邪,改善疼痛症狀。此外,獨活還可以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以達到最佳的療效。
長春丸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其 疏散風熱 與 解表 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消痰止咳的功效。長春丸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咳嗽痰黃、咽喉腫痛等症,而荊芥的疏散風熱、解表作用,可以幫助患者迅速緩解感冒症狀,並促進機體恢復。
此外,荊芥還可以促進汗液排出,有利於清除體內熱毒,增強藥物的治療效果。因此,在長春丸中加入荊芥,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治療風熱感冒的療效。
長春丸方劑中含有蒼朮,其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燥濕: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痛的功效。長春丸多用於治療脾胃濕阻、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蒼朮在此可健脾燥濕,化解脾胃濕邪,促進消化功能。
- 行氣止痛:蒼朮亦有行氣止痛之效,可疏通氣血,緩解脘腹脹痛。長春丸方中常與其他行氣止痛藥物配伍,如香附、陳皮等,共同發揮行氣止痛之功,改善患者的腹部疼痛症狀。
長春丸中加入風藤,主要是基於其 祛風止痛、活血通絡 的功效。
風藤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在長春丸的組成中,風藤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可以起到 協同作用,加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風藤與其他活血化瘀藥材搭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對於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
長春丸方劑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通淋: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之效。長春丸常用於治療淋證、小便不利等症,木通在此可發揮其利水通淋的作用,促進排泄,改善尿路症狀。
- 清熱解毒:木通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長春丸中可能含有其他燥熱之品,加入木通可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防止藥物燥熱傷陰。
總而言之,木通在長春丸中起到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淋證、小便不利等症狀。
長春丸方劑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其辛熱之性,用於散寒止痛。烏頭性味辛熱,入足太陽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活血、溫經散寒的功效。
方中若出現肢體疼痛、麻木、畏寒等症狀,烏頭可發揮其散寒止痛作用,改善患者的寒凝氣滯,達到溫經止痛的療效。
但烏頭屬劇毒藥物,使用時需嚴格控制劑量,並配合其他藥物,以降低其毒性,避免藥物過量而導致中毒。
長春丸中加入大風子,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驅風止痛:大風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祛風散寒、行氣止痛之效。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疼痛,如風濕痺痛、關節疼痛、腰腿疼痛等,大風子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潤燥通便:大風子同時具備潤燥通便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因燥熱引起的便祕,以及腸燥便祕等症。
長春丸中加入大風子,是為了增強其驅風止痛、潤燥通便的功效,使其更能有效地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疼痛和便祕等症。
長春丸中包含淫羊藿,主要基於其溫腎壯陽、祛風濕的功效。淫羊藿性溫,味甘辛,歸腎、肝經,具有溫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之效。
在長春丸中,淫羊藿主要針對腎虛陽痿、腰膝酸軟、風濕痹痛等症狀,與其他藥材相配合,起到溫補腎陽、祛風除濕、強筋壯骨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長春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根據原方記載,長春丸主治「風癩困頓」,並標註「烏髭鬢」。
- 風癩困頓:
- 「風癩」指因風邪侵襲或內風鬱熱所致的皮膚瘡癬、麻木瘙癢等症,嚴重者可致形體消瘦、精神萎靡(困頓)。
- 此類病症多與氣血失調、風毒滯留、肝腎虧虛相關,古代可能涵蓋慢性皮膚病(如麻風、頑癬)或虛弱性疾患。
- 烏髭鬢:
- 指能黑髮助長,改善鬚髮早白,反映此方具有滋補肝腎、養血祛風的作用,可能用於早衰、血虛風燥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
- 熟地黃(10兩):滋腎填精,養血烏髮,為君藥,針對肝腎陰血不足。
- 地骨皮(10兩):清虛熱、涼血,輔助熟地黃滋陰兼清血分伏熱,防滋膩化熱。
- 訶子皮(1-2兩):收斂固澀,可斂肺氣、固腸道,亦能「黑髭髮」(《本草綱目》記載)。
- 白芷(1-2兩):祛風燥濕、通竅活血,助散肌表風邪,改善皮膚風癩癢痛。
- 桂心(1-2兩):溫通血脈,助陽化氣,與熟地黃合用可陰陽並調。
- 杏仁(1-2兩):潤肺散滯,富含油脂能潤燥,輔助通利血脈。
- 川椒(2兩):溫中散寒、殺蟲止癢,針對風癩蟲毒,兼助毛囊氣血運行。
- 旋覆花(1兩):降氣消痰,通血脈,可能調暢氣機以助藥力布散。
配伍邏輯:
- 滋養肝腎為本:
- 熟地黃、地骨皮補益肝腎精血,奠定烏髮與抗衰基礎。訶子固澀,防精血耗散。
- 祛風通絡為標:
- 白芷、桂心、川椒辛溫走散,驅除肌表風濕邪氣,改善「風癩」之皮膚症狀;杏仁、旋覆花宣降氣機,助血脈暢通。
- 寒溫並用:
- 地骨皮之涼與桂心、川椒之溫,平衡陰血滋補與風邪疏解的需求,防過燥或過膩。
可能功效延伸:
除主治外,此方結構顯示其適用於:
- 肝腎陰虛兼風邪滯絡的鬚髮早白、脫髮。
- 慢性皮膚病(如頑癬、乾燥瘙癢)屬血虛風燥者。
- 虛弱體質伴氣血不暢的疲憊(困頓),或輕度虛勞調理。
治療原理:
以「養血祛風、標本兼治」為核心,通過滋陰活血改善內在精血不足,配合辛散藥物驅邪外出,從而恢復毛髮光澤、緩解風癩所致皮膚與全身症狀。
傳統服藥法
地骨皮10兩,熟地黃10兩,訶子皮1(2)兩,白芷1(2)兩,桂心1(2)兩,杏仁(去皮尖)1(2)兩,川椒(淨)2兩,旋覆花1兩。
烏髭鬓。
上各不犯銅鐵器,只於木臾內,搗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酒送下。
忌蔥、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長春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長春丸, 出處:《解圍元薮》卷三。 組成:苦參6兩,獨活6兩,荊芥6兩,豨薟6兩,紫萍6兩,蒼朮6兩,風藤6兩,木通3兩,草烏2兩,大風子1斤,巨勝子12兩,仙靈脾4兩(俱不見火)。 主治:風癩困頓。
長春丸,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九引《德生堂方》。 組成: 長春丸(《普濟方》卷四十九引《德生堂方》。)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九引《德生堂方》。組成:地骨皮10兩,熟地黃10兩,訶子皮1(2)兩,白芷1(2)兩,桂心1(2)兩,杏仁(去皮尖)1(2)兩,川椒(淨)2兩,旋覆花1兩。主治:烏髭鬓。 。 主治:烏髭鬢。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