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後回毒膏

痘後回毒膏

DOU HOU HUI D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蕙怡堂方》卷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脾經 33%
大腸經 33%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痘後回毒膏」中加入麻油,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1. 促進藥物滲透: 麻油具有良好的滲透性,能將藥物成分帶入肌膚深層,加速消炎止癢,並幫助修復痘印和痘坑,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滋潤修復: 麻油富含維生素E,具有滋潤、修復、抗氧化等功效,可減輕痘後乾燥、發紅等症狀,促進皮膚恢復健康狀態。

麻油在中藥方劑中常被用作藥引,能有效提升藥物的療效,同時也兼具滋潤修護的作用。

「痘後回毒膏」方劑中含有馬錢子,此乃因馬錢子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痘後肌膚容易留下痘印、色素沉澱等問題,馬錢子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代謝,幫助去除瘀血,淡化痘印,恢復肌膚光澤。

然而,馬錢子毒性較強,使用需謹慎,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配製或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痘後回毒膏主要用於治療「痘後餘毒」及「諸般熱毒」。痘症(如天花、水痘等)後期,體內熱毒未盡,可能引發局部癰腫、潰爛或瘡瘍等症狀。此膏藥外貼,旨在清除殘餘熱毒、促進瘡口癒合。此外,「諸般熱毒」泛指皮膚熱毒瘡癤、紅腫熱痛等症,顯示其適應範圍不限於痘後問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麻油(4兩):

    • 性味甘涼,具潤膚、解毒、生肌之效,為經典膏藥基礎溶媒,助藥物滲透皮膚,同時緩和刺激。
    • 古代認為其能「拔毒外出」,輔助清除瘡毒。
  2. 番木鱉(1兩,去毛):

    • 即馬錢子,性寒味苦,有大毒,但外用能散結消腫、通絡止痛。
    • 煎枯後取其性(非直接使用生藥),以毒攻毒,針對熱毒壅滯形成的腫塊或瘡瘍。
  3. 壯人頭髮(3兩):

    • 煅燒後稱「血餘炭」,性溫味苦,傳統用於止血、斂瘡、生肌。
    • 此處熬化入膏,推測利用其黏膩之性幫助成膏,同時促進傷口癒合。
  4. 飛丹(2兩,即鉛丹):

    • 性微寒,能解毒生肌、收斂瘡口,為傳統膏藥常用收膏材料。
    • 與麻油化合生成「鉛膏」,具黏附性,增強拔毒與保護創面作用。

推論功效機制

  • 清熱解毒:番木鱉針對熱毒結聚,麻油輔助解毒,共奏清熱之效。
  • 拔毒生肌:鉛丹與麻油形成的膏體覆蓋創面,配合血餘炭促進組織修復。
  • 散結消腫:番木鱉通絡散結,緩解痘後餘毒所致的局部硬腫疼痛。

治療原理框架

此方結合「以毒攻毒」(番木鱉)、「油脂載藥」(麻油)、「收斂固護」(鉛丹、血餘炭)三大思路,透過外貼使藥力直達病所,避免內服毒性風險,體現古代「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麻油4兩,番木鱉1兩(去毛)。
上同煎枯,撈出木鱉,入壯人頭髮3兩,熬化,滴水成珠,加飛丹2兩,收成膏。
外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痘後回毒膏, 出處:《蕙怡堂方》卷四。 組成:麻油4兩,番木鱉1兩(去毛)。 主治:痘後餘毒,兼治諸般熱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