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驚犀角飲子

壓驚犀角飲子

YA JING XI JIAO YI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極寒 (0.19)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7%
肝經 14%
肺經 14%
大腸經 14%
心經 11%
脾經 11%
腎經 5%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胃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壓驚犀角飲子」方劑中的「犀角」並非指現代的犀牛角,而是指一種名為「水牛角」的藥材。

古籍中記載,「犀角」一詞其實涵蓋了多種動物的角,包括犀牛角、水牛角、黃牛角等。而「壓驚犀角飲子」中的「犀角」,實際上是指水牛角,並非現代人所指的犀牛角。

水牛角性寒,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痙、涼血止血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有效達到鎮驚安神的功效。因此,水牛角在古方中被用於治療驚悸、神志不安、煩躁不安等症狀。

壓驚犀角飲子中加入升麻,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升麻性微寒,味苦甘,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效。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經,能清心火,解熱毒,二者合用,可有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適用於熱病驚厥、神志昏迷等症。
  2. 升陽舉陷,提振氣血: 升麻具有升陽舉陷之效,能提振氣血,使人神志清醒,精神振奮。犀角能清熱解毒,減少熱邪對心神的侵襲,二者合用,可有效提振氣血,恢復神志,適用於氣虛血弱、神志不清等症。

「壓驚犀角飲子」中使用代赭石,主要基於其鎮心安神、平肝潛陽的功效。

代赭石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鎮驚安神、降逆止嘔、平肝潛陽的作用。方中使用代赭石,可針對驚恐不安、心神不寧、肝陽上亢等症狀,起到鎮靜安神、平復肝陽的作用,達到壓驚的效果。此外,代赭石亦能輔助其他藥物,增強藥效,進一步達到安神定志之效。

「壓驚犀角飲子」方中加入「防風」,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

一、疏風解表,平肝熄風:防風性味辛溫,歸膀胱經,具有疏散風邪、止痙止痛的作用。方中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驚安神之功,但其性寒,易傷陽氣。防風則可溫和其性,避免寒涼之氣過於傷人,同時協同犀角疏散風邪,平息肝陽,達到止驚安神之效。

二、引藥入經,增強療效:犀角入心經、肝經,而防風入膀胱經,膀胱經與心經、肝經相通,防風可引導犀角藥力直達心肝,增強其鎮驚安神的作用,使療效更為顯著。

壓驚犀角飲子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瀉火解毒: 大黃味苦寒,性峻,具有瀉火解毒、清熱通便的功效,能清熱瀉火,並能解毒排毒,用於熱毒壅盛、神志不清等症。
  2. 活血化瘀: 大黃還具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血瘀阻滯所致的驚悸、失眠、神志不清等症,能起到化瘀通絡、清熱解毒的作用。

因此,壓驚犀角飲子中加入大黃,能有效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幫助患者安神定志,改善驚悸、失眠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壓驚犀角飲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據文獻記載,本方主治「腦後無辜者」,特徵為腦後出現筋結如彈丸,按之皮下可移動。此症與古代所述「無辜疳」(小兒疳積兼風熱痰結)或風熱痰毒聚於頸項之證候相關,可能涉及瘰癧(淋巴結腫)、風熱驚癇或局部痰瘀結聚。

方劑組成與邏輯分析

  1. 犀角(1分)

    • 性味:鹹寒。
    • 功效:清心涼血、解毒定驚。
    • 原理:針對熱毒上攻或驚風痰熱,尤其適用於小兒驚癇、高熱神昏。此處可能用於清解腦後結聚之熱毒。
  2. 升麻(1分)

    • 性味:辛甘微寒。
    • 功效:升散透邪、解毒消腫。
    • 原理:與犀角協同,透發鬱熱,引藥上行至頭頸部,兼散風熱結毒。
  3. 代赭石(研,半分)

    • 性味:苦寒。
    • 功效:平肝降逆、重鎮安神。
    • 原理:鎮降肝風,防止驚厥,並協助化解痰火結滯。
  4. 吊藤皮(鉤藤皮,半分)

    • 性味:甘涼。
    • 功效:息風止痙、清熱平肝。
    • 原理:針對驚風抽搐,舒緩筋脈拘急,與代赭石共奏鎮驚之效。
  5. 防風(半分)

    • 性味:辛甘溫。
    • 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
    • 原理:疏散外風,避免風邪內襲化熱,兼助升麻透邪外出。
  6. 大黃(半分)

    • 性味:苦寒。
    • 功效:瀉下攻積、清熱解毒。
    • 原理:通導腑實,使熱毒從下而泄,與升麻「升降相因」以防熱毒壅滯。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清熱解毒、息風定驚」為主,結合「透散外邪、通瀉裡熱」之法:

  • 清解熱毒:犀角、代赭石直折心肝火熱,大黃瀉下導滯,防止熱毒內結。
  • 平肝息風:鉤藤皮、代赭石協同鎮靜肝風,緩解筋結拘急。
  • 透邪外達:升麻、防風疏風透表,使熱毒從表而散。

整體針對「風熱痰毒結聚腦後」之病機,通過清熱、鎮驚、透散、通下等多途徑,達到消腫散結、安定神志之效。

煎服法特點

  • 輕劑量(總藥量僅3分半),水5合煎至2合,適合小兒體質。
  • 強調「針烙後服用」,推測為先以外治法(針灸或烙法)破結排毒,再服藥內清餘熱,屬古代外科與內治結合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犀角1分,升麻1分,代赭(研)半分,吊藤皮半分,防風半分,大黃半分。
上切。
以水5合,煎取2合,去滓,3歲以下,針烙後1日連連服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壓驚犀角飲子,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五四引《保童秘要》。 組成:犀角1分,升麻1分,代赭(研)半分,吊藤皮半分,防風半分,大黃半分。 主治:腦後無辜者,是二筋結如彈丸,捏之皮下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