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白皮煮散
YU BAI PI ZH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五八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熱 (2.67)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肝經 17%
心經 17%
肺經 15%
膀胱經 15%
脾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榆白皮煮散方劑中包含榆白皮,其原因如下:
- 清熱利濕:榆白皮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利濕、止瀉止痢的功效。方劑中加入榆白皮,可針對濕熱下注、脾胃虛弱導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
- 收斂止血:榆白皮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治療因濕熱下注導致的腸道出血、便血等症狀。
因此,榆白皮煮散方劑中加入榆白皮,是為了清熱利濕、收斂止血,針對濕熱下注導致的腹瀉、痢疾、便血等症狀。
榆白皮煮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榆白皮性寒,偏於清熱解毒,而當歸則可緩解其寒性,並協同補血活血,改善氣血循環,促進傷口癒合。
- 調和藥性: 方中其他藥材如榆白皮、地榆等,多偏寒涼,而當歸則可中和其寒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同時,當歸還可起到引導藥力直達病所的作用,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組成分析:
榆白皮:
- 性味甘、平,入大腸、膀胱經,古代典籍載其能「利水道、消腫止痛」。
- 本方取其刮淨銼碎,強調其「收斂止血」之效,尤擅治下焦出血(如崩漏、產後下血),可能因其韌皮部富含黏液質,能形成保護層,減少血脈滲漏。
當歸:
- 性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為血中聖藥,功效活血補血、調經止痛。
- 本方用「切焙」炮製,緩其辛散之性,加強養血固衝作用,與榆白皮一收一養,止血而不留瘀。
生薑:
- 辛溫散寒,和胃止嘔,在此方中為佐藥,既能溫中助當歸行血,又可防榆白皮過澀傷胃。
主治病機推論:
- 「妊娠墮胎後,下血不止」屬衝任損傷、氣血失攝。古代認為小產後血崩多因胎元剝離,胞絡空虛,或殘留瘀血阻滯,新血不得歸經所致。
- 榆白皮收澀止血,直接針對出血標症;當歸補血活血,既能養衝任之虛,又可防過度收澀導致瘀滯;佐以生薑溫通,助藥力布散。全方標本兼顧,止血中寓活化之意。
邏輯配伍特色:
- 動靜結合:當歸(動)活血生新,榆白皮(靜)收斂固脫,符合「血見黑則止,遇行則循經」的調血原則。
- 藥簡力專:僅三味藥,針對產後血崩「虛中夾瘀」的核心病機,體現古代急救方「單刀直入」的用藥思維。
延伸思考:
此方與《金匱要略》「芎歸膠艾湯」皆治產後下血,但彼以阿膠、艾葉溫經止血,專注虛寒證;而榆白皮煮散更適於輕度血瘀或血熱不明顯者,反映宋代以後對植物藥收澀特性的細化應用。
傳統服藥法
榆白皮(刮淨,銼碎)半兩,當歸(切,焙)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入生薑3片,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榆白皮煮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八。 組成:榆白皮(刮淨,銼碎)半兩,當歸(切,焙)半兩。 主治:妊娠墮胎後,下血出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