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靈丹

椒靈丹

JIAO LING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3.2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心經 14%
腎經 14%
脾經 14%
肺經 14%
膀胱經 11%
心包經 7%
膽經 3%
胃經 3%
肝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椒靈丹中加入大青鹽,主要考量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大青鹽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它可以有效地抑制炎症反應,並減輕由熱毒引起的發熱、疼痛、紅腫等症狀。
  2. 引藥入肝: 大青鹽性鹹,味苦,入肝經。它可以引導其他藥材的藥力直達肝經,從而更有效地治療肝經熱盛、肝火上炎等病症。

椒靈丹作為清熱解毒的方劑,大青鹽的加入能起到協同其他藥材的作用,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並使藥力直達病所,提高療效。

椒靈丹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 川芎味辛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椒靈丹主要治療風寒濕邪阻絡所致的痺痛,而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2. 散寒止痛: 川芎性溫,可溫經散寒,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辣椒、生薑等配合,起到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的作用,進一步緩解疼痛。

椒靈丹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椒靈丹方劑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瘙癢等症狀,而防風可有效驅散外邪,緩解疼痛和瘙癢。
  2. 輔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 防風與方劑中的其他藥物如川椒、蒼朮等搭配使用,可以增強藥效。例如,防風能引導川椒的辛溫之氣深入經絡,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椒靈丹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椒靈丹主治寒邪客於脾胃,導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附子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症狀。
  2. 配合其他藥材:椒靈丹中其他藥材如乾薑、肉桂等亦具有溫陽散寒作用,附子與之相輔相成,增強溫陽散寒之效,更能迅速驅散寒邪,恢復陽氣。

椒靈丹中包含菊花,主要是由於其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能清熱瀉火,散風解表,對風熱感冒、目赤腫痛、頭昏頭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在椒靈丹中,菊花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例如,與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材配合,可以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與柴胡、黃芩等疏風散熱藥材配合,可以增強疏風散熱的效果。

椒靈丹中含有花椒,主要源於其辛熱性,可起到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效果。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其辛熱之性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此外,花椒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消腫止痛。

因此,椒靈丹中加入花椒,旨在利用其辛熱特性,溫經散寒,緩解寒濕引起的疼痛,並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椒靈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椒靈丹主治「眼見一物爲二之證」,即「復視」或「視一為二」,屬中醫眼科病症。此證多因肝腎不足、風邪上擾,或氣血失調所致,致使目系失養,經絡不暢,雙眼視物不能合為一體而成複像。本方以溫通散寒、祛風活血為法,旨在調和肝腎、疏風活絡,使目睛得養而復視得解。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分析

  • 青鹽(2兩):鹹寒入腎,能引藥下行,兼清虛火,可防溫燥藥過亢。
  • 川芎(1兩):辛溫香竄,擅活血祛風,上行頭目,通絡開竅,為治頭面風邪要藥。
  • 防風(1兩):辛甘微溫,祛風勝濕,散頭目滯氣,可疏解外風內擾之邪。
  • 附子(炮,1兩):大辛大熱,溫腎助陽,散寒通絡,助陽氣上達以煦養目系。
  • 菊花(半兩):甘苦微寒,清肝明目,平抑肝陽,兼制附子、川芎之溫燥。
  • 椒子(川椒,4兩):辛熱溫中,散寒止痛,其性下行後上行,能通達三焦,助目絡氣血流通。

2. 組方邏輯

  • 溫通為主,佐以清潤:以附子、椒子為主,溫腎陽、散寒凝;配伍川芎、防風,增強祛風通絡之力;青鹽潛降,菊花清潤,使全方溫而不燥,升中有降。
  • 醋煮增效:以醋煮青鹽、椒子,醋性酸收,能引藥入肝經,增強疏肝明目之效;同時緩和椒子之峻烈。
  • 丸劑緩圖:製為丸劑,可漸次發揮藥效,適應慢性目疾之調治。

3. 治療原理

復視一證,古多歸因於「肝腎虛風」或「陽氣不升」。此方透過以下機轉取效:

  1. 溫陽散寒:附子、椒子溫補下焦,助腎陽上承,煦養目系,改善寒凝血滯所致之經絡不通。
  2. 祛風通絡:川芎、防風疏泄頭面風邪,活血行氣,解除經絡鬱滯,使目睛氣血調和。
  3. 調和陰陽:菊花清肝,青鹽降火,與溫藥相配,制約其燥性,避免助火上炎,形成「溫清並用」之格局。

此方結構嚴謹,標本兼顧,對於因風寒上擾、陽虛絡瘀所致之復視,應有緩解之效。其與「飛靈丹」交替服用(如原文所述),可能為進一步調和氣血或加強祛風之力,惜飛靈丹組成未載,難以細論。

傳統服藥法


青鹽2兩,川芎1兩,防風1兩,附子(炮)1兩,菊花半兩,椒子4兩(去蒂並子及有閉口者)。
上先將青鹽、椒用好醋1碗,煮盡為度;後將四味藥為細末,將椒裹藥為丸。
每服30丸,空心鹽湯送下。宜與飛靈丹相間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3.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出現頭暈、心悸、口乾等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同名稱方劑


椒靈丹,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三引《家藏方》。 組成:青鹽2兩,川芎1兩,防風1兩,附子(炮)1兩,菊花半兩,椒子4兩(去蒂并子及有閉口者)。 主治:眼見一物爲二之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