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減丸

八減丸

BA JI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8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腎經 17%
脾經 12%
肺經 10%
心經 10%
胃經 9%
膽經 6%
心包經 6%
大腸經 3%
膀胱經 3%
肝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八減丸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藥理作用:

  1. 溫中散寒止痛: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客胃、脘腹冷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八減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泄瀉等症,花椒的溫中散寒作用可以緩解寒邪對脾胃的侵襲,達到止痛止瀉的目的。
  2. 祛除濕邪: 花椒性燥,具有燥濕的作用,可以祛除體內濕邪,並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八減丸中加入花椒,也兼顧了其燥濕作用,可以輔助治療脾胃濕困所導致的腹痛、泄瀉等症。

因此,八減丸中加入花椒,是基於其溫中散寒止痛和祛除濕邪的藥理作用,以達到治療脾胃虛寒、濕困所引起的腹痛、泄瀉等症狀的目的。

八減丸中包含菊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

菊花味甘苦,性涼,入肺、肝經。其清熱解毒之功,有助於散熱解毒,適用於外感風熱、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而其平肝明目之效,則可改善肝火上炎導致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問題。

八減丸為治療肝熱目赤、頭昏目眩、口苦咽乾等症狀的常用方劑,菊花在此方劑中起著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八減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具有溫煦陽氣、散寒止痛的功效。八減丸為溫陽散寒之劑,針對寒邪阻滯經絡,陽氣不足所致的陽虛證,如四肢冰冷、腰膝痠軟、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等。

附子能溫補陽氣,驅散寒邪,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溫陽散寒、振奮陽氣的效果,從而改善患者的陽虛症狀。

八減丸中含有旋覆花,主要源於其降逆止嘔化痰止咳的功效。旋覆花味辛、苦,性溫,歸肺、脾、胃經。其揮髮油成分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而其苦寒之性則可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弱、痰涎壅盛所致的嘔吐、咳嗽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旋覆花還能燥濕化痰,有助於改善痰多、氣喘等症狀,因此在八減丸中起到輔助治療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療效。

八減丸中加入蒼朮,主要源於其燥濕健脾之效。

蒼朮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健脾利水、祛風止痛之功。八減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痰濕阻滯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蒼朮能燥脾胃之濕,化痰濁之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增進食慾,故方中配入蒼朮,以健脾燥濕,消食除積,達到治療目的。

八減丸中加入決明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肝明目:決明子性涼味甘,入肝經,具有清肝明目之效。八減丸主治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決明子可清泄肝火,改善視力,輔助主藥發揮療效。

二、潤腸通便:決明子亦可潤腸通便,緩解便祕。肝火上炎常伴有便祕,決明子可促進腸道蠕動,排除宿便,有助於改善整體症狀。

八減丸中包含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八減丸主要用於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例如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瘀血、跌打損傷等。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解除瘀血阻滯,改善疼痛症狀。
  2. 疏散風寒: 川芎還具有疏散風寒的功效,可以緩解因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八減丸中加入川芎,可起到疏風散寒、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對於治療風寒瘀血引起的病症更加有效。

八減丸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原因有二:

  1. 補腎壯陽,益精填髓: 巴戟天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能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遺精滑精等症狀,與八減丸中其他補腎藥物如肉桂、杜仲等相輔相成,增強補腎效果。
  2. 溫陽祛寒,通絡止痛: 巴戟天還具溫陽祛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腎陽虛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等症狀,配合八減丸中其他溫陽藥物如肉桂、附子等,提升其溫陽效果。

因此,八減丸中加入巴戟天,可有效提升補腎壯陽、溫陽祛寒的功效,更能改善因腎虛所致的各種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八減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八減丸為治眼病之方,主「補暖元臟,明目,去風毒」。古代醫家認為眼疾多與臟腑虛寒、風邪上攻或肝腎不足相關。此方以溫補下元、祛風散寒、清肝明目為法,適用於因元陽虧虛、風毒侵目所致之視物昏花、眼瞼睏重、畏風流淚,或兼見頭目眩暈等證。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溫補下元,固本培陽

  • 椒紅(蜀椒):辛熱,歸脾、胃、腎經,溫中散寒,補火助陽。《神農本草經》謂其「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此處取其暖腎陽、振奮元氣之功,為方中君藥。
  • 大附子: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回陽救逆。助椒紅溫補命門之火,散沉寒痼冷,以治臟腑虛寒之本。
  • 紫巴戟:甘溫入腎,補腎陽、強筋骨,兼祛風濕。與附子協同固攝下焦,使火歸原,則目得溫養。

2. 祛風散濕,調暢氣機

  • 蒼朮:辛苦溫,燥濕健脾,祛風勝濕。米泔浸製去其燥烈之性,專攻脾胃濕濁,防痰濕上蒙清竅。
  • 旋覆花:辛溫,降氣化痰,通行頭目。《本草匯言》載其「消痰逐水,利氣下行」,能散頭面風痰,緩解眼目脹滯。
  • 芎藭(川芎):辛溫走竄,上行頭目,活血行氣。「久病入絡」,川芎助氣血暢行,驅目絡之風邪瘀滯。

3. 清肝明目,標本兼顧

  • 甘菊花:甘苦微寒,清肝明目,疏散風熱。《藥性論》言其「治頭目風熱」,制約椒、附之燥烈,專清肝經浮火。
  • 決明子:甘苦微寒,清肝明目,潤腸通便。與菊花同用,引火下行,兼防溫補過甚之便秘。

4. 佐使調和,緩峻固中

  • 棗肉:甘溫補脾,和藥性、制附子毒性,兼養營血。
  • 鹽湯送服:鹽鹹入腎,引藥下行,助溫補之力直達下焦。

配伍思維

全方以「溫腎陽、祛風毒」為核心,兼顧「清上實下」:

  • 溫下元(椒紅、附子、巴戟)以治本,壯火之源以消陰翳;
  • 祛風濕(蒼朮、旋覆、川芎)以治標,開痰濁之壅塞;
  • 清肝明目(菊花、決明)為反佐,防溫燥傷陰。
    如此組方,使元陽得補、風毒得散、目翳自除,契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旨,而眼疾自癒。

總結

八減丸以溫補與清瀉並行,體現「寒熱同調、標本兼治」之古法,針對虛寒挾風痰之眼病,非純虛或純實者所宜。其組方層次分明,溫而不燥,清而不寒,堪為眼病調治之典範。

傳統服藥法


椒紅8兩,甘菊花7兩,大附子5兩,旋覆花5兩,蒼朮(米泔浸,去黑皮)4兩, 決明子3兩,芎窮2兩,紫巴戟(去心)1兩。
補暖元臟,明目,去風毒。
上為末,棗肉和,再杵300-500百,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鹽湯下。漸加至4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此外,本方含有附子,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孕婦、小孩、體弱者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八減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六十六引《神巧萬全方》。 組成:椒紅8兩,甘菊花7兩,大附子5兩,旋覆花5兩,蒼朮(米泔浸,去黑皮)4兩,決明子3兩,川芎2兩,紫巴戟(去心)1兩。 主治:補暖元臟,明目,去風毒。主治:眼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