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芎芷湯方中包含花椒,主要為其 辛溫 之性,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目的。
首先,花椒可溫經散寒。 芎芷湯多用於風寒濕痹、肢體疼痛等症,花椒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配合川芎、白芷等藥材,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寒邪阻滯所致的疼痛。
其次,花椒可祛風除濕。 方中加入防風、羌活等祛風藥,而花椒亦具祛風除濕功效,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有效驅散風寒濕邪,改善痺痛症狀。
總而言之,花椒在芎芷湯中發揮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芎芷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它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頭痛、頭暈、胸痛、腹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清熱解毒: 川芎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改善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病症。在芎芷湯中,川芎可以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的功效。
芎芷湯中包含白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通鼻竅: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芎芷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頭痛,鼻塞流涕,白芷可以有效疏散風寒,通暢鼻竅,緩解頭痛鼻塞等症狀。
- 配合川芎,增強止痛效果: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白芷與川芎相配伍,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止痛效果,使藥效更為顯著。
芎芷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有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作用,可與川芎、白芷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疏散頭面部風寒,緩解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防風的辛溫之性,可以調和川芎、白芷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而傷及正氣,同時也能增強藥物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效果,使療效更為顯著。
芎芷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溫經散寒,促進氣血運行。
芎芷湯主治風寒濕痺,其症狀包括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而風寒濕性寒涼,易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功效,可溫暖經絡,驅散寒濕,促進氣血流通,從而緩解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芎芷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證治準繩》,主治「手指傷風冷,筋脈攣急」,即因外感風寒之邪,侵襲筋脈,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手指拘攣、疼痛、屈伸不利之症。風寒之邪客於經絡,阻遏陽氣,血脈收引,故筋急不舒;寒性凝滯,更易加重氣血瘀阻。本方從疏散風寒、通絡舒筋立法,兼調氣血以解攣急。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君藥:
- 川芎:辛溫走竄,為血中氣藥,善祛風活血,行氣止痛,尤擅上行頭目、旁通筋絡,針對風寒客於手部筋脈之病所。
- 白芷:辛溫芳香,長於散風寒、通竅止痛,助川芎驅散表邪,並宣通痹阻之氣血。
臣藥:
- 藁本:辛溫升散,專入太陽經,善除頭面及肢體風寒濕邪,強化祛風散寒之力。
- 細辛(不效時加):辛烈走竄,能深入風寒伏邪,溫通經脈而解攣急,為風寒重證之要藥。
佐藥:
- 白芍、甘草:酸甘化陰,柔肝緩急,與川芎等辛散藥相配,既能制約其燥性,又可解筋脈拘攣,體現「疏肝與柔肝並行」的思路。
- 白菊花:微寒輕清,清利頭目,兼防風藥過於溫燥,並助散風邪。
- 石膏:性寒清熱,可能用於兼有鬱熱(如風寒久鬱化熱),或制約全方溫性,避免化燥傷陰。
- 茯苓:淡滲健脾,既可防風藥升散太過,又能助氣血生化以養筋脈。
使藥:
- 生薑:辛溫發散,和胃調中,兼助藥力外達,引諸藥走表祛邪。
整體配伍特點:
以「辛溫疏散」為主軸,結合「酸甘緩急」與「寒熱並調」之法。川芎、白芷、藁本專攻風寒鬱滯;白芍、甘草內守解攣;石膏、菊花調節寒熱;茯苓、生薑顧護脾胃。全方著眼於「外散風寒、內調氣血」,使邪去絡通,筋脈得養,攣急自除。
加減深意:
原方不效時加細辛,提示病情較深或寒邪痼結,需增強溫通穿透之力,亦反映古人用藥層次分明,隨證進退之嚴謹。
傳統服藥法
川芎、白芷、白菊花、甘草、白芍、茯苓、藁本、石膏。
如不效,加細辛。
加生薑3片,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溫,體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芎芷湯, 出處:《竹林女科》卷二。 組成:川芎、白芷、白菊花、甘草、白芍、茯苓、藁本、石膏。 主治:妊娠頭痛,此風邪入腦,陽氣衰也。
芎芷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 組成:川椒(去目)半兩,川芎半兩,白芷1分,防風(去蘆頭)1分,乾薑1分。 主治:手指傷風冷,筋脈攣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