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石子湯中加入豬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益精: 豬腎味甘鹹,性溫,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精縮尿的功效。石子湯常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尿頻、遺精等症狀,而豬腎恰好能補益腎氣,改善這些症狀。
- 相輔相成: 石子湯中常包含一些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的藥材,如車前子、滑石、瞿麥等。豬腎則能起到滋陰補腎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更全面地治療疾病。
石子湯中加入蔥白,主要有兩大原因:
- 發散風寒:蔥白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解表的作用。石子湯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蔥白能助藥力,加速驅散寒邪,緩解症狀。
- 溫胃止痛:蔥白性溫,能溫胃散寒,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胃寒疼痛。石子湯中的石決明、厚朴等藥材也具有溫胃止痛的功效,蔥白與之搭配,可增強療效,更快止痛。
石子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疼痛: 白芍具有鎮痛作用,能緩解因腎結石引起的疼痛,尤其是下腹部及腰部的疼痛。此外,白芍還能舒緩肌肉痙攣,減輕因結石阻塞輸尿管造成的疼痛。
- 養血柔肝: 白芍能養血柔肝,有助於改善因腎結石引起的肝鬱氣滯,同時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腎臟功能,有利於排出結石。
因此,石子湯中加入白芍,不僅能緩解疼痛,還能改善肝腎功能,促進結石排出,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子湯》方劑分析
一、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治「蓐勞」,即產後因氣血虧虛、調養不當引起的虛損病症,症狀包括:
- 產後虛羸:氣血雙虧,形體消瘦無力。
- 寒熱自汗:陰陽失調,營衛不和,故見虛性發熱、畏寒或自汗。
- 氣促:肺氣不足或腎不納氣,呼吸短促。
此方針對產後氣血兩虛兼夾外感或內寒,以溫補腎氣、調和營衛、養血和營為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豬腎(或羊腎)
- 性味歸經:甘鹹平,入腎經。
- 作用:傳統「以形補形」,補益腎氣,改善產後腎虛腰痠、精血不足。
香豉(淡豆豉)
- 性味歸經:苦辛涼,入肺、胃經。
- 作用:輕宣鬱熱,解表除煩,緩解產後寒熱交作、鬱熱不散。
蔥白
-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胃經。
- 作用:通陽散寒,助香豉解表,兼通脈絡,調暢氣機。
粳米
-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胃經。
- 作用:益氣和中,顧護脾胃,助藥力吸收,為虛羸者提供營養基礎。
當歸
- 性味歸經:甘辛溫,入肝、心、脾經。
- 作用:補血活血,調理產後血虛兼瘀滯,改善虛羸自汗。
芍藥(白芍)
- 性味歸經:苦酸微寒,入肝、脾經。
- 作用:養血斂陰,緩急止痛,與當歸協調養血,與香豉、蔥白調和營衛。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補腎填精為本:以豬腎補益腎氣,針對產後腎精耗傷。
- 養血和營為輔:當歸、芍藥補血活血,斂陰止汗,改善血虛羸弱。
- 解表調氣為標:香豉、蔥白宣散表邪,調和寒熱,解決產後外感或營衛不和之寒熱自汗。
- 顧護脾胃為基:粳米健脾益氣,確保氣血生化有源。
全方標本兼顧,既補虛又解鬱,適合產後虛損兼輕微外邪或陰陽失調之證。
三、藥效推論
- 氣血雙補:當歸、芍藥、粳米協同補益氣血。
- 調和營衛:香豉、蔥白辛散與芍藥酸收配伍,平衡寒熱。
- 補腎納氣:豬腎補腎氣,間接改善氣促。
此方結構簡練,適合產後虛弱且需輕清調理者,體現「補而不滯、散不傷正」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豬腎1對(去脂膜,四破,無則以羊腎代之),香豉2兩,蔥白2兩,粳米2兩,當歸2兩,芍藥2兩。
上為銼散,分兩劑。
每1劑用水3升,煮取1小碗,去滓,分3服,任意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含有蔥白,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期間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子湯, 出處:《明醫指掌》卷九。 組成:豬腎1對(去脂膜,用竹刀切作4片),香蕈2兩,蔥白頭2兩,白芍藥2兩。 主治:蓐勞。産後虛羸,寒熱自汗,氣促。
石子湯, 出處:《三因》卷十八。 組成:豬腎1對(去脂膜,四破,無則以羊腎代之),香豉2兩,蔥白2兩,粳米2兩,當歸2兩,芍藥2兩。 主治:蓐勞。婦人因産理不順,疲極筋力,憂勞心慮,致虛羸喘乏,寒熱如瘧,頭痛自汗,肢體倦怠,咳嗽痰逆,腹中絞刺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