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菖蒲羹
CHANG PU GE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九○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4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菖蒲羹中含有水菖蒲,主要原因如下:
- 開竅醒神:水菖蒲味辛、性溫,具有開竅醒神、化痰開竅之效。對於神志不清、痰迷心竅、健忘失眠等症狀,水菖蒲可以起到改善作用,與羹湯的溫和作用相輔相成。
- 祛濕健脾:水菖蒲兼具祛濕健脾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濕氣困脾導致的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水菖蒲能幫助脾胃運化,增進食慾,改善消化功能。
菖蒲羹是一道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中包含豬腎,這在中醫理論中有其深刻的意義。豬腎被認為具有滋補腎陰、強化腎功能的作用。在中醫中,腎被視為「先天之本」,與人的生命力、精力以及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因此,使用豬腎能夠補充腎氣,增強免疫力,並且協助調理身體,使之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
此外,豬腎所含的多種氨基酸與微量元素,對於促進身體新陳代謝、提高精力及改善腎臟功能均有正面效果。這道方劑常被用於改善腎虛引起的症狀,如疲倦無力、腰膝痠痛等。配合菖蒲這一中藥材,可以增強心腎相交的理念,進一步加強身體的調和。因此,菖蒲羹不僅是一道美味的湯品,更是對於身體的一種內在調理,體現了中醫講求的食療與養生理念。
「菖蒲羹」方劑中加入蔥白,主要原因有二:
一、 辟邪解毒: 蔥白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解毒消腫的功效。與菖蒲一同使用,可加強其辟邪解毒之效,有助於驅散外邪,清熱解毒,特別適用於暑濕季節或疫病流行期間。
二、 增強香氣: 蔥白本身具獨特的香氣,與菖蒲的清香融合,可提升整體香氣,更能激發食慾,達到健脾開胃的效果。同時,蔥白氣味辛辣,也能掩蓋部分藥材的苦味,讓湯羹更容易入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菖蒲羹》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耳聾,耳鳴如風水聲」,即聽力減退或耳中鳴響,聲似風水呼嘯之症。中醫理論中,此類症狀多與「腎虛」、「痰濕上蒙」、「清陽不升」或「經絡壅滯」相關,尤其耳為腎之竅,腎氣不足或濁陰上擾皆可致耳竅失養,引發鳴聾。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菖蒲(米泔浸後焙製)
- 性味辛溫,歸心、肝、脾經,為開竅化痰要藥。
- 能「醒神益智、化濕豁痰、通絡開竅」,針對痰濕阻滯耳竅之耳鳴耳聾。《神農本草經》載其「主風寒濕痹,通九竅」。米泔浸製可減其燥性,增強健脾化濕之效。
豬腎
- 以形補形,取「腎主耳竅」之義,補益腎精,改善腎虛所致耳疾。《本草綱目》言其「補腎氣,通膀胱」。
- 富含營養,與菖蒲辛溫相配,既補虛又助藥力上達耳竅。
蔥白
- 辛溫通陽,能「發散邪氣、通達上下」,助菖蒲宣通耳竅經絡。《名醫別錄》稱其「治傷寒骨肉痛,喉痹不通」。
- 其揮發成分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緩解壅滯。
米(三合)
- 健脾益胃,滋養後天之本,使氣血生化有源,間接補益腎精。
- 與其他藥食共煮為羹,溫和調理,減菖蒲辛燥之性。
三、組方邏輯與整體作用
此方結合「開竅化痰」與「補腎益精」兩大方向:
- 通補兼施:菖蒲、蔥白辛散通竅,豬腎補虛固本,米穀調和脾胃,共奏「祛濁升清、益腎聰耳」之效。
- 食療協同:以羹劑形式緩補,適合虛實夾雜之證,尤宜於腎虛兼痰濕者。從現代角度看,或可改善耳周微循環(菖蒲、蔥白)、調節內耳功能(豬腎營養支持)。
四、推論適用證型
此方可能對以下病機有效:
- 腎虛痰阻:腎氣不足,痰濕上泛,阻塞耳竅。
- 清陽不升:中焦虛弱,痰濕中阻,清陽不能上榮耳竅。
(註:中醫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此分析僅基於方劑組成與古籍記載。)
傳統服藥法
菖蒲(米泔浸1宿,銼,焙)2兩,豬腎(去筋膜,細切)1對,蔥白1握(擘碎),米(淘)3合。
上藥先以水3升半煮菖蒲,取汁2升半,去滓,入豬腎、蔥白、米及五味作羹,如常法。空腹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發汗解表、通利關節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菖蒲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 組成:菖蒲(米泔浸1宿,銼,焙)2兩,豬腎(去筋膜,細切)1對,蔥白1握(擘碎),米(淘)3合。 主治:耳聾,耳鳴如風水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