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腸煎

潤腸煎

RUN CHANG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揣摩有得集》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20.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1%
脾經 17%
腎經 15%
心經 12%
肺經 11%
肝經 10%
三焦經 6%
胃經 5%
大腸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三焦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潤腸煎方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健脾益氣之效。潤腸煎常用於治療腸燥便祕,而氣虛則易導致腸道蠕動減弱,排便不暢。黃耆補氣健脾,能增強腸道動力,促進排便順暢。
  2. 扶正祛邪: 潤腸煎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藥材,如生地、玄參等。黃耆補氣固表,可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邪氣入侵,有助於其他藥材發揮療效,促進腸道恢復正常功能。

潤腸煎中包含當歸,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養血潤腸:當歸味甘性溫,入心、肝、脾三經,具有養血活血、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腸燥便祕、血虛津虧所致的腸道問題,當歸能補血養血,滋潤腸道,促進腸蠕動,改善排便。
  2. 調和藥性:潤腸煎中其他藥材如大黃、芒硝等性寒,容易損傷脾胃,而當歸性溫,能中和寒性藥物的燥性,避免損傷脾胃,使藥性更為平和,更利於治療。

潤腸煎方中包含火麻仁,主要因其潤腸通便之效。

火麻仁性味甘平,入肺、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滑腸止瀉之功效。其富含油脂,可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有助於緩解便祕。

此外,火麻仁亦能滋陰潤燥,對於因燥熱所致的便祕尤為有效。因此,潤腸煎方中加入火麻仁,可有效改善腸道功能,緩解便祕,達到潤腸通便之目的。

潤腸煎中包含肉蓯蓉,主要原因有二:

一、 潤腸通便: 肉蓯蓉性溫,味甘,入腎、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效。其富含多種活性成分,能增強腸道蠕動,促進糞便排出,適用於腸燥便祕、大便乾結等症。

二、 滋陰補腎: 肉蓯蓉同時具有滋陰補腎的功效,可改善因腎虛引起的便祕,如腎陰不足,腸道失潤而導致的便祕。其補腎作用亦可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改善便祕的症狀。

潤腸煎方劑中加入胡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潤腸通便: 胡桃仁性溫,味甘,入腎、肺經,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其富含油脂,可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幫助排便順暢。對於因腸燥便祕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胡桃仁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2. 滋陰補腎: 胡桃仁還具有滋陰補腎的功效,可改善因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昏耳鳴等症狀。潤腸煎常用於治療腸燥便祕,而便祕的形成也與腎虛有關,因此加入胡桃仁可起到滋陰補腎,改善便祕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潤腸煎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一切大便秘結」,尤其針對年老久病、氣虛血虧、津液不足所致之腸燥便結。中醫認為,氣虛則腸道推動無力,血虧津少則失濡潤,故見大便乾結難行。方中強調隨證加減:「氣虛者減枳殼」防耗氣,「血弱者倍油當歸」助滋潤,體現「氣血津液並調」之思路,契合虛性便秘之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油當歸(重用)與火麻仁
    二者為潤燥通便核心。油當歸養血潤腸,兼能活血;火麻仁質潤多脂,潤燥滑腸,針對「血虛津枯」之本。

  2. 杏仁泥槐角

    • 杏仁泥苦辛溫,宣肺潤腸,取「肺與大腸相表裏」之理,開上竅以通下焦。
    • 槐角苦寒清熱潤腸,兼涼血止血,防燥熱傷絡,尤適於腸道微有鬱熱者。
  3. 枳殼橘皮
    二藥共調氣機。枳殼寬腸下氣,助腸道蠕動(氣虛則減量);橘皮理氣健脾,防滋膩礙胃。此配伍彰顯「行氣助潤」之法,氣行則津液布、糟粕行。

全方配伍特點
此方以「養血潤腸」為主(油當歸、火麻仁)、「行氣導滯」為輔(枳殼、橘皮),佐以「宣肺清熱」(杏仁、槐角),形成「潤而不滯、行而不峻」之劑,適合虛中夾實之便結。尤其重用當歸與麻仁,直接針對腸燥失潤之核心,符合「增液行舟」之治法,而氣血加減法更顯辯證之靈活。

傳統服藥法


枳殼2錢,油當歸2錢,杏仁泥2錢,槐角2錢,橘皮2錢,火麻仁5-7分。
水煎,頓服。
氣虛者,枳殼減半;血弱者,倍用油當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潤腸煎, 出處:《外科證治全書》卷五。 組成:枳殼2錢,油當歸2錢,杏仁泥2錢,槐角2錢,橘皮2錢,火麻仁5-7分。 主治:大腸乾燥.或津液枯竭,或風熱氣秘。

潤腸煎,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生耆1兩,當歸5錢,火麻仁5錢(炒),肉蓯蓉1錢半(洗淨),鬱李子3錢(炒),胡桃1枚(帶皮,打碎)。 主治:一切大便秘結,或年老久病之人,氣虛血虧,不能生液,往往多便結之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