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僵蠶散

白僵蠶散

BAI JIANG C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六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寒 (0.8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肝經 21%
胃經 13%
脾經 8%
心經 8%
膽經 8%
大腸經 4%
腎經 4%
肺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膽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僵蠶散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白僵蠶性味歸經:白僵蠶性寒,味甘鹹,入肝經、脾經。其具有 祛風止痙、化痰散結 的功效,對於風痰阻滯所致的抽搐、痙攣、口眼歪斜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2. 方劑組成配合:白僵蠶散中通常會配合其他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平肝熄風等功效的藥材,例如僵蠶、全蠍、蜈蚣等,共同發揮協同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白僵蠶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並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治療效果。

白僵蠶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是為了調和藥性,緩解白僵蠶的毒性。

白僵蠶性寒,味辛,具有解毒散結、止痙定搐的功效,但其毒性較強,易損傷正氣。甘草性甘,味平,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調和藥性的功效。加入甘草,可以中和白僵蠶的寒性和毒性,避免其傷及脾胃,同時也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加平和有效。

白僵蠶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辛散通竅,引藥入肺: 細辛性辛溫,入肺經,具有開竅醒神、散寒止痛的功效。白僵蠶散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頭痛發熱等症,細辛可辛散通竅,引藥入肺,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散寒止咳的作用。
  2. 助白僵蠶驅風止痙: 白僵蠶性寒,善於驅風止痙,但其寒性偏重,容易傷脾胃。細辛性溫,可緩解白僵蠶的寒性,避免損傷脾胃,同時也能助白僵蠶驅風止痙,增強藥效。

白僵蠶散中加入旋覆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降氣,化痰止咳:旋覆花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降氣、化痰止咳的功效。白僵蠶散以治小兒咳嗽為主,旋覆花可助白僵蠶散宣肺化痰,緩解咳嗽症狀,使痰液易於排出。
  2. 調節脾胃,利水消腫:旋覆花亦可溫脾化濕,利水消腫。若小兒咳嗽伴有脾胃不和、水腫等症,旋覆花可輔助白僵蠶散調理脾胃,消退水腫,進一步改善症狀。

白僵蠶散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止痙止癢:白僵蠶散以白僵蠶為主藥,善於息風止痙,但藥性偏寒。荊芥性溫,能疏散風熱,並兼具止癢功效,與白僵蠶配伍,既能增強止痙效果,又能防止寒涼之性傷及正氣。
  2. 助白僵蠶散寒解毒:白僵蠶散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痙攣、瘙癢等症,但寒濕之邪易阻滯經絡,影響藥效發揮。荊芥能散風寒,解表散邪,有助於白僵蠶散寒解毒,促進藥效的深入。

白僵蠶散中加入木賊,是基於其清熱利濕、止血生肌的功效。

木賊性寒,味甘,入肺、肝經,能清熱解毒,利濕止血。白僵蠶散主治小兒驚風、抽搐、口噤等症,這些病症往往由熱邪內擾、肝風內動所致。木賊的清熱利濕功效,可清熱解毒,瀉火降風,緩解熱邪對兒童的侵襲;其止血生肌功效則能輔助白僵蠶散治療因熱邪導致的出血、皮膚損傷等症狀,起到協同作用。因此,白僵蠶散中加入木賊,是合理的組方原則,有助於提升藥效。

白僵蠶散中加入桑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桑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可與白僵蠶相輔相成,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

二、 宣肺止咳,利咽消腫: 桑葉具有宣肺止咳,利咽消腫的功效,對於風熱所致的咽喉腫痛、咳嗽等症狀,可起到緩解作用,使白僵蠶散的療效更為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白僵蠶散」的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肺虛受風,眼目衝風淚出」或「暴傷風熱,白睛遮覆黑珠,臉腫痛癢」。此證屬風邪外犯,或夾熱邪上攻目竅所致。肺主皮毛,開竅於鼻,與目相通,肺氣虛則衛外不固,風邪易乘虛侵襲目絡,導致淚出不止;若風熱壅滯,則見白睛紅腫、黑睛被遮,兼有臉部腫痛瘙癢等風熱相搏之象。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祛風通絡為主

    • 白僵蠶烏蛇肉:為方中君藥,善祛風通絡,止痙熄風。白僵蠶質輕上行,專走頭面,治風熱目疾;烏蛇肉性善走竄,搜風定驚,二者協同驅逐內外風邪。
    • 天麻獨活防風:輔助祛風。天麻平肝熄風,獨活祛下半身風濕,防風為「風藥之潤劑」,三者分治不同層次風邪,共解表裏風滯。
  2. 化痰散結,溫通經脈

    • 天南星白附子:燥濕化痰,擅治風痰上擾之眼瞼腫脹。白附子專攻頭面風痰,與天南星合用,能散結消腫。
    • 川烏頭:溫經散寒,通絡止痛。風寒夾濕阻絡時,川烏頭可助陽氣通行,改善眼周氣血瘀滯。
  3. 清熱解毒,開竅醒神

    • 犀角屑(現多用水牛角替代):清心涼血解毒,針對風熱化火之眼紅腫痛。
    • 蟬殼桑螵蛸:蟬殼疏風熱、利咽喉,桑螵蛸收澀止淚,二者一散一收,調節目竅開闔。
    • 朱砂麝香:朱砂鎮心安神,麝香開竅通絡,合用能引藥上行目竅,並助風痰邪氣外透。

綜合機理
此方以「祛風化痰」為核心,結合「清熱解毒」「溫通散結」之法。風邪外襲目竅,往往夾痰、夾熱,故以蟲類藥(僵蠶、烏蛇)搜風通絡,配伍化痰藥(南星、白附)化解痰濕壅滯;犀角、蟬殼清解熱毒,川烏頭、防風溫散表裏之風寒。全方攻補兼施,標本兼顧,既祛外風,又內調肺氣,使目竅氣血通調,淚止腫消。

適用證候延伸推論
除原文所述眼疾,此方亦可能用於風痰阻絡之偏頭痛、顏面神經麻痺等症,展現中醫「異病同治」之理。

傳統服藥法


白僵蠶1兩(微炒), 烏蛇肉半兩(酒拌,炒令黃), 天麻半兩, 獨活半兩, 天南星半兩(炮裂), 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 白附子半兩(炮裂), 防風半兩(去蘆頭), 犀角屑半兩, 蟬殼半兩(微炒),桑螵蛸半兩(微炒), 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 麝香1分(細研)。
上為細散,人研了藥令勻。
每服1錢,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扁桃腺炎腦中風容易流眼淚白喉丹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急性脊髓灰白質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急性會厭炎四肢抽搐多痰牙齒緊閉口張不開腰背反折,身體後仰如弓狀半身或下肢麻木手指緊繃難以伸直

相同名稱方劑


白僵蠶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三。 組成:白僵蠶半兩(炒)。 主治:疔腫。

白僵蠶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白僵蠶2枚(微炒),蛜(蟲祁)1枚(微炒),莨菪子10粒(炒令黃)。 主治:小兒天釣,及急驚風搐搦。

白僵蠶散,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白僵蠶(去絲嘴,炒)半兩,粉草半兩,細辛半兩,旋覆花(蒸熟,焙)半兩,荊芥1分,木賊半兩,黃桑葉1兩(嫩者)。 主治:肺虛受風,眼目衝風淚出,或暴傷風熱,白睛遮覆黑珠,臉腫痛癢。

白僵蠶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八。 組成:白僵蠶半兩(微炒),天南星半兩(炮裂),乾蠍半兩(微炒),桑螵蛸半兩(微炒),桂心半兩,藿香半兩,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烏蛇肉(酒拌,炒令黃)半兩,防風1分(去蘆頭)。 主治:産後中風口噤。

白僵蠶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白僵蠶1分(微炒),蟬殼1分(微炒),蘆薈1分(細研),蠍尾1分(微炒),白附子1分(微炒,炮裂),五靈脂1分,蟾頭1枚(塗酥,炙令焦黃),朱砂1分(細研),牛黃半分(細研),麝香半分(細研),雄黃1分(細研),壁宮子2枚(塗酥,炙令黃)。 主治:小兒慢驚風,壯熱,四肢拘急,痰涎壅滯,發歇不定。

白僵蠶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九。 組成:白僵蠶1兩(微炒),烏蛇肉半兩(酒拌,炒令黃),天麻半兩,獨活半兩,天南星半兩(炮裂),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白附子半兩(炮裂),防風半兩(去蘆頭),犀角屑半兩,蟬殼半兩(微炒),桑螵蛸半兩(微炒),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麝香1分(細研)。 主治:婦人中風,如角弓反張,口噤不能言,皮膚頑麻,筋脈抽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