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毒丹

拔毒丹

BA DU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玉案》卷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3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肺經 25%
脾經 25%
肝經 13%
大腸經 11%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拔毒丹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其中,硇砂(也稱為硝石)作為其組成成分之一,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首先,硇砂性寒,味鹹,能有效清熱解毒,適合用於熱毒引起的病症。其次,硇砂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可以幫助排出體內的熱毒物質,有助於改善腫脹和炎症。

此外,硇砂還被認為可以平衡體內的陰陽,有助於調和氣血,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在拔毒丹的方劑中,硇砂與其他中藥成分相輔相成,使整體方劑的療效更為強大。因此,硇砂在拔毒丹中的存在,不僅增強了其清熱解毒的功能,還提升了整體治療效果,使其在中醫療法中具有重要地位。

拔毒丹是一種中藥方劑,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特別適用於某些熱毒和癰腫等病症。其中,砒霜(即三氧化二砷)被認為具有特殊的藥理作用,能夠通過抑制細菌生長及抗腫瘤的效果而起到解毒的作用。中醫理論中,砒霜被視為一種重藥,適量使用能夠驅除體內的毒素。此外,砒霜在中藥的運用上講究的是「少量多次」,因為其有效成分能在小劑量下發揮療效,而過量則可能有毒害作用。因此,在使用拔毒丹時,需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和有效性。相較於現代醫學,中醫更注重整體觀和個體化的治療,因此砒霜的使用在某些特殊病情中仍具備其價值。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拔毒丹》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一切疔瘡」。疔瘡為熱毒蘊結、氣血壅滯所生,其特徵為局部紅腫熱痛,甚則潰膿,毒性猛烈。《拔毒丹》以「拔毒排膿」為核心,透過外治法直接作用於瘡口,促使膿毒外泄,緩解腫痛。

二、組成與作用邏輯

  1. 蜣螂(去翅足)

    • 性味鹹寒,有毒,古籍載其能「破瘀散結」、「攻毒拔毒」。
    • 用於疔瘡,取其腐蝕瘀肉、開竅排膿之效,直攻局部熱毒壅滯。
  2. 硇砂

    • 性味鹹苦辛溫,具強烈腐蝕性,《本草綱目》言其「破積聚、去惡肉」。
    • 與蜣螂協同,增強化腐蝕瘡、軟堅散結之力,加速瘡口壞死組織脫落。
  3. 白砒(砒霜)

    • 性味辛酸大熱,大毒,為傳統「蝕瘡去腐」要藥。
    • 微量外用可強效殺蟲攻毒,促使瘡瘍潰爛之膿血排出。

三、配伍與治療原理

  • 以毒攻毒:三藥皆具毒性,疊加使用可強化腐蝕瘡腫、破壞局部病理組織,使疔毒隨膿血外泄。
  • 外治引導:先以針刺破瘡,再納藥丸於患處,利用藥物直接作用於病灶,避免內服毒性傷正。
  • 葱汁為丸:葱汁辛散通陽,既能調和藥性,亦助藥力滲透,促進氣血疏通。

四、綜論
此方為古代「峻烈拔毒」之代表,針對疔瘡熱毒熾盛階段設計,透過腐蝕、排膿、散結三者並行,快速緩解局部腫痛。然其藥性猛烈,須精準掌握用量與瘡瘍分期,適用於體實毒盛之證。

傳統服藥法


蜣螂1個(去翅足),硇砂5分,白砒3分。
上為末,以蔥汁為丸,如綠豆大。
先以三稜針刺破瘡,將此丸以頹簪腳捺入,須臾大痛,變作黃水而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拔毒丹, 出處:《玉案》卷六。 組成:蜣螂1個(去翅足),硇砂5分,白砒3分。 主治:一切疔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