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魚散

烏魚散

WU Y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肝經 23%
心經 15%
心包經 15%
肺經 7%
膀胱經 7%
大腸經 7%
脾經
肝經
心經
心包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烏魚散方劑中含有蒲黃,其主要原因如下:

  1. 利尿消腫:蒲黃性味甘淡,歸膀胱經,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烏魚散主治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蒲黃的利尿作用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症狀。
  2. 活血止痛:蒲黃亦有活血止痛的功效。烏魚散中常配伍活血化瘀藥物,蒲黃的活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

總之,蒲黃在烏魚散方劑中,發揮利尿消腫、活血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烏魚散中使用白礬,主要是基於其收斂止血、燥濕止癢的功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經。其收斂作用可止血止瀉,並能吸附毒素,減輕炎症反應;燥濕止癢作用則可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

烏魚散中加入白礬,正是利用其收斂止血、燥濕止癢的特性,以達到止血、消炎、止癢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魚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載於《衛生總微》卷一,主治「小兒初生重舌」。重舌指舌下血脈腫脹,狀如疊舌,多因心脾積熱或胎熱上攻所致,屬古代兒科常見症候。方中以外塗法施治,直接作用於患處,兼顧清熱、斂瘡、消腫之效,符合傳統對小兒「形氣未充」體質的謹慎用藥思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烏魚骨(烏鰂骨,即海螵蛸)

    • 性味鹹澀溫,主收敛止血、斂瘡生肌。此處燒灰存性,增強吸附滲液與收斂腫脹之效,針對舌下血絡瘀滯。
    • 《本草綱目》載其能「消癧瘍」,適用於黏膜處腫痛。
  2. 乾蜣蜋(屎殼郎)

    • 性寒有毒,燒灰後減其毒性,取其破瘀散結之功。
    • 《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小兒驚癇」,古方亦用於熱毒癰腫,此處推測其助消散舌下瘀熱。
  3. 蒲黃(研)

    • 甘平,生用活血祛瘀,配合燒灰之藥,既能散舌下瘀滯,又防收斂太過。
    • 《本經逢原》指出其「專消舌腫」,與重舌病機直接相應。
  4. 枯礬

    • 酸澀寒,具燥湿消痰、解毒斂瘡之效。
    • 《藥性論》稱其「除風消痰」,此處用於固化黏膜滲液,抑制熱毒上擾。

配伍邏輯
全方以「清熱毒、消瘀腫、斡旋黏膜」為核心:

  • 海螵蛸+枯礬:收斂固澀為主,針對腫脹滲液。
  • 蜣蜋灰+蒲黃:化瘀散結為輔,疏通局部氣血。
  • 雞子黃調塗:取其潤滑黏附特性,既能緩和藥性峻烈,又可延長藥效滯留。

治療原理推論
重舌成因與心脾熱盛相關,此方避內服而取外治,直接作用於舌下,通過:

  1. 物理性吸附:燒灰類藥物吸附滲出液,減輕腫脹。
  2. 化學性收斂:枯礬、海螵蛸收縮黏膜血管。
  3. 局部活血:蒲黃改善微循環,防止血瘀成癰。
    體現傳統「外治即內治」思維,以簡效之方應對小兒急症。

傳統服藥法


烏魚骨1兩(燒灰)半兩,乾蜣蜋(燒灰)半兩,蒲黃(研)半兩,枯礬1分。上為末。
每半錢,以雞子黃調塗。咽津無妨。
(《衛生總微》卷一)。方中烏魚骨,《衛生總微》作「烏鰂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烏魚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五引張渙方。 組成:烏魚骨1兩(燒灰)半兩,乾蜣蜋(燒灰)半兩,蒲黃(研)半兩,枯礬1分。 主治:小兒初生重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