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杜隙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扶正氣,補元氣: 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杜隙湯多用於治療氣虛體弱、脾胃不健、元氣虧損等病症,人參可以起到扶正補虛、增強機體抵抗力的作用,使氣血充盈,改善患者虛弱狀態。
- 協同藥力: 人參可以作為君藥或臣藥,與其他藥物相配伍,起到增強藥效的作用。杜隙湯中往往包含一些寒涼藥物,人參可以起到緩解藥性、溫和脾胃的作用,使藥力更易發揮,達到治療效果。
杜隙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通經: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杜隙湯主治血瘀阻滯所致的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而當歸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改善血瘀症狀。
- 補血養血:當歸有補血養血的作用,可以改善氣血不足所導致的虛弱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杜隙湯中加入當歸,可以補益氣血,增強患者的體質,輔助其他藥材發揮更好的療效。
杜隙湯中使用穿山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 穿山甲性味辛、涼,入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之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有助於解除局部組織的腫脹和疼痛,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疾病,如跌打損傷、骨折等,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活血化瘀,排膿生肌: 穿山甲有活血化瘀、排膿生肌的作用。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並加速傷口癒合,對於膿腫、瘡瘍等感染性疾病,有一定治療作用。
杜隙湯中穿山甲的使用,與其通經活絡、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排膿生肌的藥理作用密切相關,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杜隙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酒色不禁,恣意縱欲,足上忽有孔,标血如一線者」。意指因縱慾過度或酒色耗傷陰血,導致氣血虧虛、經絡失養,進而足部出現破潰出血如線狀的病症。古人認為「腎主下元」,過度耗損腎精可能引發下肢氣血不固,甚至「標血外泄」。此證或與現代所稱的慢性潰瘍、血行不暢(如靜脈性出血)相關,但古代以氣血兩虛、絡脈不斂為病機核心。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組成與邏輯
人參(七錢)
- 大補元氣,益氣固脫。氣為血之帥,氣足則能攝血,止血防脫。
- 針對縱慾耗氣之病機,補益脾肺之氣,助氣血生化。
當歸(七錢)
- 養血活血,和血調經。當歸補血兼能行血,避免留瘀。
- 與人參配伍,氣血雙補,修復因耗損導致的血虛絡傷。
穿山甲(一片,火炒為末)
- 性善走竄,活血通絡,消癰排膿。炒製後減其峻性,增收斂止血之效。
- 現代研究顯示其含角蛋白,可能促進傷口癒合;古人用其「通絡閉,斂瘡口」。
外用與內服協同原理
米醋浸足先行止血
- 醋性酸收,《本草綱目》言其「散瘀血,收斂瘡口」,外用可收縮局部血管,暫止血溢。
內服参歸湯合穿山甲末
- 氣血雙補(參、歸)以治本,恢復氣血功能;
- 通絡斂瘡(穿山甲)以治標,促進傷口閉合。
- 穿山甲末「調服」而非煎煮,可能取其藥末直接作用於潰瘍面,增強局部修復。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體現「標本兼治」原則:
- 急則治標:醋收止血(外治)+穿山甲通絡斂瘡(內服);
- 緩則治本:參歸補益氣血,從根本調理縱慾所致的虛損。
推測可能功效與機轉
- 止血生肌:醋收斂搭配穿山甲促進組織修復,適用於慢性潰瘍滲血。
- 氣血調和:參歸改善氣血虛弱狀態,增強循環與修復能力。
- 通絡防復發:穿山甲通暢局部血絡,避免瘀阻再生潰瘍。
中醫理論對應
- 病機:氣血兩虛兼絡脈失養→血不循經,潰瘍難癒。
- 治法:補氣攝血(人參)+養血通絡(當歸、穿山甲)+酸收固澀(醋)。
此方結合外治與內服,反映古代對「體虛絡損」證候的獨特處理邏輯。
傳統服藥法
人參7錢,當歸7錢,穿山甲1片(火炒,為末)。
先用米醋3升煮滾熱,以兩足浸之,即止血,後用本方。煎參歸湯,以穿山甲末調之而飲,即不再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補氣養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因酒色過度、縱欲無度導致的足部出現血洞的疾病。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便秘等症狀。
- 本方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杜隙湯, 出處:《石室秘錄》卷四。 組成:人參7錢,當歸7錢,穿山甲1片(火炒,爲末)。 主治:酒色不禁,恣意縱欲,足上忽有孔,標血如一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