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丹

三建丹

SAN JIAN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7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7.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脾經 22%
心經 11%
肺經 11%
肝經 11%
胃經 11%
腎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建丹方劑中包含陽起石,其原因主要有二:

  1. 利水消腫: 陽起石性寒,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可用於治療水腫、腹水、淋病等症。三建丹主要用於治療水腫、濕熱、黃疸等症,而陽起石的利水消腫之效能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2. 清熱解毒: 陽起石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蛇蟲咬傷等症。三建丹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的功效,治療濕熱所致的疾病。

三建丹方劑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的功效。三建丹主治陽虛寒凝之證,如脾腎陽虛、寒凝血脈等,而附子可溫煦陽氣,驅散寒邪,起到溫陽散寒的關鍵作用。
  2. 回陽救逆: 附子可回陽救逆,適用於陽氣衰敗、氣血運行不暢等症狀。三建丹亦可用於治療一些危急重症,如陽虛厥脫、寒凝心脈等,附子的回陽救逆作用可有效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存率。

三建丹中包含鐘乳石的原因在於其良好的收斂和止血作用。鐘乳石能夠有效地收斂止血,對於改善由出血引起的症狀具有顯著效果。它的收斂作用能夠幫助減少不必要的出血,促進傷口癒合。鐘乳石的加入能夠提升三建丹的療效,增強其在止血和促癒方面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建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勞傷虛損,下經衰竭,腎氣不固」諸證,其病機核心在於真陽虧虛,下元不攝。所涉症狀可分三類:

  1. 精竅不固:遺精滑泄、小便失禁,屬腎陽衰微,封藏失職。
  2. 臟腑虛寒:下利清穀(臟腑自利)、手足厥冷,乃命門火衰,火不暖土。
  3. 氣血敗竭:形瘦聲嘶、惡聞食氣、脈細如絲,為陽損及陰,精血不生。

此證候群屬「陰陽並損,陽虛為主」之危候,故方名「三建」,取峻補元陽、重建根基之意。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陽起石(火煅通紅)

  • 性味鹼溫,專入腎經,《本草綱目》謂其「右腎命門氣分藥」,能溫補命門真火。火煅後去其悍烈之性,留純陽之質,助陽而不耗陰。

2. 附子(炮,去皮臍)

  • 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本草備要》稱其「補下焦陽虛」。炮製後毒性減而溫裡固脫之力存,迅達下焦,回陽救逆,針對手足厥冷、脈微欲絕。

3. 鐘乳粉

  • 甘溫入肺腎,《名醫別錄》載其「益精安五臟,通百節」。其性下行溫攝,既助陽起石壯火,又協附子固澀下元,治遺溺遺精。

配伍特點

  • 三藥皆「石類」「火煅」:質重下行,直趨下焦,避上焦燥熱之弊。
  • 純陽無陰:集中火力急溫腎陽,陽生則陰長,形骸自充(治形肉消脫)。
  • 糯米糊丸:緩三藥峻性,米飲送服護胃氣,契合「食前服用」以借穀氣助藥力。

治療原理
以「火生土,土生金」為軸:

  1. 補命門火(陽起石、附子)→ 火旺則脾土健(治下利),肺金得溫(治聲嘶)。
  2. 鐘乳粉固攝下元→ 陽密乃固,精溺自止。
    全方體現「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的治則,通過峻補元陽,挽救垂絕之真氣。

傳統服藥法


陽起石(火煅通紅)、附子(炮,去皮臍)、鐘乳粉各等分。
壯元陽,補真氣。
上為細末,和勻,用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至30丸,食前用米飲送下。
忌豉汁、羊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三建丹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聲音嘶啞肺結核腹瀉手腳冰冷

相同名稱方劑


三建丹, 出處:《局方》卷五(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陽起石(火煅通紅)、附子(炮,去皮臍)、鍾乳粉各等分。 主治:壯元陽,補真氣。主治:勞傷虛損,下經衰竭,腎氣不固,精溺遺失,臟腑自利,手足厥冷;或脈理如絲,形肉消脫;或惡聞食氣,聲嘶失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