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黃牡蠣散
XIONG HUANG MU L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宗金鑑》卷六十八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寒 (0.37)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腎經 18%
膽經 18%
心經 15%
胃經 15%
肝經
腎經
膽經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雄黃牡蠣散方中包含牡蠣,主要是因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 平肝潛陽:牡蠣味鹹性寒,入肝經,能平息肝陽上亢,使肝氣下降,安定神志。此與雄黃散中雄黃具有燥熱之性相輔相成,可避免單純使用雄黃過於燥烈,傷陰耗津。
- 軟堅散結:牡蠣性潤,有軟堅散結之功,能化解肝火鬱結所致的痰核、瘰癧等症。此與雄黃散中雄黃具有解毒消腫之效相配合,更能有效治療相關病症。
總之,牡蠣的加入,不僅平衡了雄黃散的燥熱之性,更增添了軟堅散結之效,使藥效更為全面,更適合治療肝火上炎、痰火凝結所致的各種疾病。
雄黃牡蠣散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毒殺蟲: 雄黃性溫,味辛,歸肝、心經,具有解毒殺蟲之效。古人認為,牡蠣易生蟲,而雄黃可以有效殺滅牡蠣中的蟲體,避免藥物受污染,提高藥效。
- 化痰止咳: 雄黃除了解毒殺蟲外,還具有一定的化痰止咳功效。牡蠣本身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作用,而雄黃的加入則能增強其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具有協同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雄黃牡蠣散]主治「天蛇毒」,即類似現代所指的指端急性化膿性感染(如瘭疽),症狀特點為初起「悶腫無頭、色紅、痛如火燎」,屬中醫「熱毒壅滯」之證。
天蛇毒病機:
- 「無頭悶腫」為濕熱毒邪蘊結皮下,氣血阻遏而未成膿;「色紅、火燎痛」屬熱毒熾盛,局部血絡瘀滯。
- 此證關鍵在「毒聚熱熾」,需解毒散結、消腫止痛,防膿成潰爛。
對應功效:
- 消腫:針對「悶腫無頭」,煅牡蠣收斂軟堅以散結,雄黃攻毒以破滯。
- 止痛:雄黃辛溫走竄,能散瘀通絡,緩解「火燎痛」;蜜水潤敷亦可緩解灼熱感。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配伍邏輯:
煅牡蠣(主藥,4錢):
- 性味咸澀微寒,煅後增強收斂固澀之性。
- 作用:
- 軟堅散結:化解局部氣血壅滯之腫硬。
- 斂瘡生肌:煅後外用可吸附濕毒,助傷口癒合,防毒邪擴散。
明雄黃(輔藥,2錢):
- 性辛溫,有毒,歸肝、大腸經,為傳統解毒要藥。
- 作用:
- 解毒殺蟲:直接抑制局部病原(如細菌、真菌),符合「以毒攻毒」思維。
- 活血止痛:辛溫之性可開瘀滯,改善氣血不通之劇痛。
輔助材料:
- 蜜水調敷:
- 蜂蜜甘緩潤燥,能緩和雄黃刺激性,兼潤膚防乾裂。
- 重湯(隔水加熱)燉溫後塗藥,助藥性滲透,溫通經絡以增強藥效。
- 蜜水調敷:
治療原理:
- 清熱毒為主,佐以散結:雄黃解毒力強,搭配牡蠣斂瘡,形成「攻毒不傷正,散結不助熱」的配伍。
- 外用直達病所:濕敷患指使藥力集中,針對「火燎痛」發揮速效,頻繁換藥(日5-6次)維持藥效濃度。
三、現代潛在應用推論
此方組方簡潔,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原則,其原理可能適用於:
- 急性甲溝炎、指頭炎:對應「紅腫熱痛」症狀,雄黃抗菌、牡蠣減輕組織腫脹。
- 無名腫毒初期:尚未化膿的局部感染,藉由解毒散結阻斷病情進展。
(註:本方含雄黃,需嚴格遵循傳統製法與外用規範。)
傳統服藥法
牡蠣4錢(煅),明雄黃2錢。
消腫止痛。
上研細,和勻。
蜜水調濃,重湯燉溫,塗於患指,日用5-6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手指足砋之蜂窩組織炎及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雄黃牡蠣散, 出處:《醫宗金鑑》卷六十八。 組成:牡蠣4錢(煅),明雄黃2錢。 主治:消腫止痛。主治:天蛇毒。初起悶腫無頭,色紅,痛如火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