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粉丹
HU FEN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九九引《醫方妙選》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9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胡粉丹方劑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緩和藥性:胡粉性寒,容易損傷脾胃陽氣,而大棗性溫,味甘,能補脾胃、益氣血,與胡粉寒性相配,可緩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胃。
- 滋陰養血:大棗具有滋陰養血、健脾益氣之效,能改善因寒邪入侵導致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等症狀,與胡粉一同使用,可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胡粉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水銀,這在現代醫學觀念中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爭議。水銀在古代中醫被視為有解毒、消腫、改善血液循環等功效,主要用於一些皮膚病和腫瘤的治療。然而,水銀屬於重金屬,長期接觸或攝入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毒性影響,包括神經系統損傷、腎功能損害及免疫系統抑制等。因此,雖然胡粉丹在古代的應用可能有效,但現代醫學強調安全性和健康風險,對此方劑的使用需格外謹慎。以對傳統醫學的尊重,我們應該在繼承其精華的同時,也要對其潛在風險保持警惕,尋求更安全有效的替代療法。
胡粉丹是傳統中藥方劑之一,常用於治療皮膚病、炎症等。其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是基於雄黃的藥理特性。雄黃(學名:Asphaltum)乃是一種含有砷的礦物,具有消炎、解毒和殺菌的功能,能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增殖,對於皮膚病中的感染問題有很好的效果。此外,雄黃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解毒”與“清熱”的作用,能夠促進腫脹及炎症的消退。
然而,使用雄黃時需要謹慎,因其含有毒性物質,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對人體造成損害。因此,在方劑中使用雄黃時,需考慮其劑量與使用方式。總體來說,胡粉丹中添加雄黃的原因在於其獨特的藥效,能增強方劑的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胡粉丹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胡粉丹主治「小兒蛲蟲發動,甚者成痔瘻(疒呙)疥」,針對蛲蟲寄生引起的症狀,如肛門搔癢、蟲積腹痛;嚴重時因反復感染可能導致痔瘡、皮膚疥瘡等併發症。其重點在於驅蟲(殺滅蛲蟲)、解毒(防止蟲毒蘊結),並以棗肉調和藥性,適應小兒體質。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水銀(半兩):
- 古代視為強效殺蟲藥,毒性大但能直接殺滅寄生蟲(如蛲蟲、疥蟎)。
- 其「攻毒」特性針對蟲體活動引發的局部炎症(如肛周潰瘍)。
- 配伍大棗緩和其峻烈之性。
胡粉(一兩,即鉛粉):
- 具燥濕、殺蟲之效,輔助水銀增強對寄生蟲的抑制。
- 外用傳統治疥瘡,內服協同殺腸道蟲體。
雄黃(半兩):
- 解毒殺蟲要藥,尤其對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蛲蟲)有效。
- 其辛溫性質能散結,防止蟲積導致的氣血瘀滯(痔瘻成因之一)。
青州大棗(510兩,取肉調和):
- 用量極大,主要作用為緩和水銀、鉛粉的毒性,保護脾胃。
- 甘甜易服,適合小兒劑型(黍米大丸)。
- 補中益氣,緩解蟲積耗傷正氣。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 核心思路:以「毒」攻「蟲」
重用水銀、胡粉、雄黃等金石毒藥,直擊寄生蟲(蛲蟲),破壞其生存環境;大棗制約毒性,確保用藥安全。 - 劑型設計:
棗肉黏合製成黍米大小丸劑,便於小兒吞服,緩釋藥效至腸道(蛲蟲主要寄生部位)。 - 輔助增效:
苦楝根煎湯送服,因苦楝皮本身為驅蛔蟲、蛲蟲要藥(含川楝素),協同增強殺蟲效果。
總結
此方反映古代「以毒攻毒」的驅蟲策略,針對蛲蟲特性(夜間肛門產卵致癢)設計,結合內服殺蟲與外用藥物(如胡粉、雄黃亦可用於外敷治疥)。然其金石成分(水銀、鉛粉)現代已知毒性極強,現臨床已由安全性更高的驅蟲藥取代,但組方思路仍具歷史研究價值。
傳統服藥法
青州大棗510兩(蒸熟取肉), 水銀半兩, 胡粉1兩, 雄黃半兩(水磨飛研)。
上拌勻,用棗肉和如黍米大。
每服1粒,苦楝根煎湯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胡粉丹有毒,內服宜慎。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胡粉丹, 出處:《醫統》卷六十六。 組成:胡粉、密陀僧、白芷、白附子、白茯苓各等分。 主治:男子、婦人面生黑斑點。
胡粉丹,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九引《醫方妙選》。 組成:青州大棗50兩(蒸熟取肉),水銀半兩,胡粉1兩,雄黃半兩(水磨飛研)。 主治:小兒蟯蟲發動,甚者成痔瘻(疒咼)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